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师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师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开山祖师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2、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5、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6、枕席还师见“枕席过师”。唐·李德裕《赠王茂元司徒制》:“必当樽俎制胜,枕席还师,势如风霆,功在刻漏。”
7、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8、师严道尊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9、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局限于一家,才能开阔眼界,大有裨益。唐·杜甫《戏为六绝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0、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11、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师必有名。”
12、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13、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卷》:“杨光运统兵攻广晋,逾年无功,晋主怕师老民困。”
14、出师不利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浩然《艳阳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师不利,一个好人都没有遇上。”
15、宗师案临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贱姓严,舍下就在咫尺。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相与。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旧?”
16、班师振旅班:还、回;师:军队;振:整理;旅:军队。撤回军队,进行整顿。《尚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17、严师出高徒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
18、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唐 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19、出师无名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20、班师得胜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21、陈师鞠旅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南史·宋本纪上》:“鞠旅陈师,赫然大号。”
22、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尚书 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23、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24、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尚书 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25、师心自用师心:以己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唐 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
26、兴师见罪兴师:起兵。发动军队,声讨罪过。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27、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28、劳师动众劳师:使军队劳苦;意为出动军队。原指出动大量军队;后也指动用大量人力;也有小题大作的意思。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兄长既来赴席,如何又劳师动众?”
29、百万雄师雄:威武雄壮;师:军队。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宋 张载《庆州大顺城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30、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31、多口阿师指喜欢多话的人。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32、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33、归师勿掩,穷寇莫追归师:撤退的军队;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34、辱国丧师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35、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36、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旧唐书 侯君集传》:“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
37、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礼记 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 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38、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俱之。”
39、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40、为人师表指在人品德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多指教师。师表:榜样;表率。《北齐书 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41、枕席过师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
42、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43、师心自是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44、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4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46、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也指能使人获得教益和帮助的人。
47、谘师访友谘:询问、商量。请教老师询访朋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0卷:“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
48、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要一辈子当做父亲那样尊重他。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49、蹙国丧师蹙:迫促;师:军队。形容国家受难,军队失利。《晋书·陆晔、何充等传论》:“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惟闻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
50、兴师问罪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51、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52、劳师糜饷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按嗣昌小有才,思宗任之颇专且久,而劳师糜饷,办贼迄无成功。”
53、起师动众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晋书·吕纂传》:“夫起师动众,必参之天人,苟非其时,圣贤所不为。”
54、尊师贵道亦作“尊师重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帝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非所敢承。”
55、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56、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57、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后汉书·铫期传》:“明公据山河之固,拥精锐之师,以顺万人思汗之心,则天下谁人不从?”
58、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59、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经师:古代教官;人师:为人师表的人;遭:遇到。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昭曰:‘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60、雄师百万雄:威武雄壮;师:军队。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宣和遗事》第三集:“李密袒臂一呼,聚雄师百万,占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