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礼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礼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甘言厚礼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亦作“甘言厚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2、礼先一饭见“礼先壹饭”。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人》:“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
3、等礼相亢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
4、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5、礼为情貌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6、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7、缛礼烦仪指烦琐的礼仪。明 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8、繁礼多仪繁:多而杂。礼节繁复仪式过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9、知文达礼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10、礼多人不怪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横竖‘礼多人不怪’,多作两个揖算得什么!”
11、礼之用,和为贵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12、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3、知书知礼有才学,懂礼仪。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14、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 士昏礼》。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15、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16、暮礼晨参谓早晚礼佛参禅。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三折:“我每日家暮礼晨参。你道是暮礼晨参,怎如俺野眠浪宿。”
17、繁文缛礼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18、恭而有礼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19、烦文缛礼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朱子语类》卷二四:“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得太甚。”
20、礼让为国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1、礼不亲授授:给予。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22、折节礼士屈己待人,尊重有见识有才能的人。《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23、家长礼短同“家长里短”。《西游记》第四二回:“他问我甚么家长礼短,少米无柴的话说,我也好信口捏脓答他。”
24、请客送礼宴请客人,馈赠礼物。邓小平《军队整顿的任务》:“有的部队请客送礼,修建楼堂馆所。”
25、明媒正礼犹言明媒正娶。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老爷老奶奶明媒正礼与大爷娶的正头妻,上边放着老爷老奶奶,谁敢休?”
26、分庭抗礼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27、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28、傲慢无礼指态度傲慢,不讲礼貌。《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29、诗礼之家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30、额手加礼表示敬意。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31、分庭伉礼见“分庭抗礼”。《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32、家无常礼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行者道:‘孩儿,家无常礼,不须拜;但有甚话,只管说来。’”
33、礼士亲贤礼:表示敬意。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34、至心朝礼至心:诚心。指诚心诚意地朝拜礼敬。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释道》:“《晋书·王嘉传》:‘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
35、晨参暮礼早晚参拜。元·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从今日起,那有心弹琴讲书,只索每日晨参暮礼,将此香囊供养者。”
36、礼顺人情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37、礼仪之邦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38、知书通礼有才学,懂礼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39、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40、慢条丝礼见“慢条斯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1回:“你问他,我去时还在厨房里雌着,等他慢条丝礼儿才和面儿。”
41、礼废乐崩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混乱,动荡不宁汉·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议》:“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
42、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43、礼奢宁俭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44、礼轻人意重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元 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45、长斋礼佛长斋:终年吃素。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46、先礼后兵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47、导德齐礼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富而好礼礼: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9、言之有礼说的话有道理。
50、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清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51、彬彬有礼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3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52、诗书礼乐古代儒家六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西汉·戴圣《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53、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54、礼乐崩坏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55、礼尚往来尚:注重。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对你就怎么样。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56、诗礼之训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57、博文约礼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8、礼贤远佞礼:表示敬意;远:疏远;佞: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献媚的人。敬重有才德的人,远离巧言献媚的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0回:“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
59、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奈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
60、诗礼人家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他是诗礼人家,又有庄田地土,颇过得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