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厉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悬为厉禁 | 悬:公开揭示;厉禁:严厉禁止。公开严厉地加以禁止。 | 清·陆士谔《续孽海花》第42回:“本朝自康熙以来,因为明朝的东林党及几社、复社都是士大夫的不安分,所以悬为厉禁。” |
| 2、兼功自厉 | 兼:加倍;功:功夫;厉:同“励”,劝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劝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丹传》:“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
| 3、声色并厉 | 声色:声音和脸色。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便从己。” |
| 4、疾言厉色 | 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
| 5、疾言厉气 |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 明 宋濂《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接人和而有礼,寡言峻行,未尝有矜大之色,虽家人不见其疾言厉气。” |
| 6、再接再厉 | 再:继续;接:接触;厉:即“砺”;磨快。原指雄鸡相斗时;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 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
| 7、蹈厉之志 | 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 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 |
| 8、摩厉以须 |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待时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
| 9、夕惕若厉 | 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 《易 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
| 10、蓬头厉齿 | 形容头发蓬松,牙齿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态 | |
| 11、矫世厉俗 | 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 明 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
| 12、摩厉以需 | 见“摩厉以须”。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朱佩茞》:“媳妇有妖胎,会将摩厉以需,毋复聒之使不安静也。” |
| 13、砥节厉行 | 见“砥节励行”。 |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 |
| 14、疾声厉色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
| 15、色厉内荏 |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 16、盱衡厉色 | 盱衡:举眉扬目;厉:严厉;色:面色。横眉怒目,面色严厉。 | 《汉书·王莽传》:“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
| 17、厉精更始 | 厉:振作,奋勉;更始:除旧布新。振奋精神,进行革新。 | 《汉书 宣帝纪》:“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
| 18、整旅厉卒 | 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 《北齐书·莫多娄贷文传》:“周文帝军出函谷,景与高昂议整旅厉卒,以待其至。” |
| 19、正言厉颜 | 见“正言厉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钱典史听了这话,便正言厉颜的对他说道:‘世兄!用到这样管家,你做主人的总要有点主人的威势才好。’” |
| 20、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 21、缮甲厉兵 | 缮甲:修理铠甲;厉:磨砺;兵:武器。指作军事准备。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
| 22、砥厉名号 | 见“砥砺名号”。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行。” |
| 23、泰山若厉 | 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 | 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
| 24、秣马厉兵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
| 25、矫尾厉角 | 形容逞强好胜、趾高气扬的模样。矫尾,翘尾巴。厉角,磨头角。 | 清 钱谦益《冯巳苍诗序》:“宾筵客座,辩论锋起,援古证今,矫尾厉角,自以为冯氏一家之学,论者无以难也。” |
| 26、渊涌风厉 | 如水之涌,如风之疾。比喻谈吐滔滔不绝。 |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机变清锐,巧言绮粲,揽引譬喻,渊涌风厉。然而口之所谈,身不能行。” |
| 27、正言厉色 | 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
| 28、志美行厉 | 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 | 《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
| 29、敦风厉俗 | 使民风纯朴敦厚。 | 《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
| 30、即温听厉 |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 31、厉精图治 |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
| 32、晨兢夕厉 | 谓终日勤勉谨慎。 | 《宋书·袁粲传》:“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滞犹积,晨兢夕厉,每恻于怀。” |
| 33、外厉内荏 |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
| 34、变贪厉薄 | 指改变、劝勉贪图财利、行为轻薄的人使之廉洁忠厚。 | 《孟子 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宋 孙奭疏:“此章言伯夷、柳下惠变贪厉薄,千载闻之,犹有感激。” |
| 35、雷厉风行 |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 | 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 |
| 36、磨砻底厉 | 见“磨砻砥砺”。 | |
| 37、风行雷厉 | 形容气势的迅疾猛烈。后多比喻执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严格。 | 明·许自昌《水浒记·纵骑》:“官差紧者,为黄巾钩党严厉莫停者,怕鼠窜掉头者,东溪望忙行边。” |
| 38、严词厉色 | 色:脸色。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
| 39、暴厉恣睢 | 暴:残暴;恣睢: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形容残暴凶狠,恣意横行。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厉恣睢,叫人畏惧。” |
| 40、厉兵秣马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 41、铺张扬厉 | 原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 唐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迹。” |
| 42、厉世摩钝 | 指磨砺世人,使笨拙的人奋发有为。 | 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
| 43、发扬蹈厉 | 发:奋发;振作;扬:昂扬;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饱满蓬勃;意气风发昂扬。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
| 44、踔厉奋发 | 见“踔厉风发”。 |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革命之运动》:“其慷慨助饷,多为华侨;热心宣传,多为学界;冲锋破敌,则在军队与会党,踔厉奋发,各尽所能,有此成功。” |
| 45、变本加厉 | 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原指比原来的情况更加发展。现也形容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 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 46、蹈厉发扬 | 蹈厉:踏地猛厉;发扬:奋发。比喻奋勇直前。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 |
| 47、踔厉骏发 | 见“踔厉风发”。 | 清·汪琬《<安南日记>序》:“试读其所与国王书,后先援据故事,踔厉骏发,烂然明析。” |
| 48、奋发蹈厉 | 奋:振作;发:激励;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 邹韬奋《抗战以来·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线,不让男同胞专美。” |
| 49、发奋蹈厉 | 发:奋发,振作;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风发昂扬。 | 邹韬奋《萍踪寄语》:“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发奋蹈厉,艰苦备尝,为的是这件事。” |
| 50、激贪厉俗 | 谓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 《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
| 51、发愤自厉 | 发愤:下决心,立志;厉:磨砺。立志磨炼自己。 | 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处阴极玄黄之世,材者宜发愤自厉,复我种族。” |
| 52、磨砥刻厉 | 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 明·李东阳《成斋记》:“学必穷日夜磨砥刻厉,久而后有得焉。” |
| 53、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 54、雷厉风飞 | ①同“雷厉风行”。②严厉威猛。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部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转乾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 |
| 55、磨厉以须 | 亦作“磨砺以须”。谓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3回:“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
| 56、深厉浅揭 |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 《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
| 57、正颜厉色 | 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 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
| 58、盛食厉兵 |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 《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励食厉兵,陈而待敌。” |
| 59、坚甲厉兵 |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
| 60、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