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急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急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心慌意急同“心慌意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
2、勇退急流勇:果敢;退:退却,离去。比喻在官场得意时及时隐退,以明哲保身。宋·陆游《福州请仁王坚老疏》:“勇退急流,虽具衲子参寻之眼;旁观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诚。”
3、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7回:“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4、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5、心忙意急犹心慌意乱。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见一人急高呼骤征踠,慌的我兜战马急回还,心忙意急将人盼。”
6、急功近利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7、辙鲋之急辙鲋:陷在干涸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因厄迫身。战国·宋·庄周《庄子·外物篇》:“车辙中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8、急三火四形容非常匆忙。
9、急拍繁弦犹言急管繁弦。唐·李郢《醉送》诗:“江梅冷艳酒清光,急拍繁弦醉画堂。”
10、慌慌急急慌:忙乱,恐慌。形容举止慌乱。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11、急景凋年景:通“影”,光阴;凋:凋零。形容光阴迅速,一年将尽。也指年终的时候。南朝 宋 鲍照《舞鹤赋》:“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
12、急病让夷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语出《国语 鲁语上》:“贤者急病而让夷。”
13、急风暴雨急:急促;暴:猛烈。又急又猛的暴风雨。形容声势浩大;来势凶猛。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大寒甚暑,疾风暴雨,大雾冥晦,因此而为变者也。”
14、急功近名急于求成,贪图虚名。《清史稿·高其倬等传论》:“为政持大体,与夫急功近名,流于苛刻。”
15、急景雕年急景:急促的时光;雕年:残年岁暮。光阴急促,岁残年尽。指岁暮景象。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也指岁末。南朝·宋·鲍照《鲍参军集》:“于是穷阴杀节,急景雕年,凉沙振野,箕风动天。”
16、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17、危急存亡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8、心急火燎心里很急;像火在烧。急:焦急。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19、星飞电急如流星飞落,如闪电急驰。形容十分急速或事情非常紧急。元 施惠《拜月亭 奉命和番》:“合火速便驰驿,等回音,星飞电急。”
20、风急浪高形容风浪很大。《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21、权时救急权:称量。正确分析形势,挽救危急局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
22、急人之难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23、手急眼快形容动作机警,手快眼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赶在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24、急处从宽在紧急情况下并不紧张。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沙僧听说,厉声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
25、相煎何急煎:煮;何:多么;急:紧迫。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6、性急口快性子急,有话就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27、急流勇退勇退:果断地退却或退避。在急流中果断退回;比喻做官的人;正当仕途顺利、得意之际就果断地抽身引退。宋 苏轼《赠善相程杰》诗:“火色上腾虽有数,急流勇退岂无人。”
28、急来报佛脚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29、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30、急就章急就:匆促地完成。指匆促写成的文章或奏章。泛指为了应付需要急急忙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清·龚自珍《咏史》:“羽出颠倒司农印,幕府纵横急就章。”
31、事急无君子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清 钱彩《说岳全传》:“邦杰道:‘好一匹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无君子,只得借他来骑骑。’”
32、火急火燎犹火烧火燎。《人民文学》1977年4期:“整个发电厂都火急火燎地动员起来。”
33、急流勇进在急流中勇敢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宋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34、急急忙忙因为着急而行动加快,匆匆忙忙。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且说鲁达自离了渭州,东逃西奔,急急忙忙。”
35、病急乱求医病情危急不审医术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他真是病急乱求医!”
36、远行无急步长途跋涉不能用急速的步子。比喻完成重大任务,不能急躁《后西游记》第十回:“远行无急步。此去灵山,路程遥远,老师忙也不在一时。”
37、缓不济急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
38、急吏缓民对官员严格,对百姓宽和。宋·苏舜钦《论五事》:“急吏缓民,则吏不可纵,政之大功也。”
39、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唐 白居易《祭龙文》:“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40、佩弦自急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41、存亡危急之秋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42、气急败丧同“气急败坏”。茅盾《子夜》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43、人急智生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智深见了,‘人急智生’,便把禅杖倚了,就灶边拾把草,把春台揩抹了灰尘。”
44、烧眉之急比喻非常迫切。《水浒传》第三五回:“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烧眉之急。我马也不要,从人也不带一个,连夜自赶回家。”
45、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当:原为“处于”;现为“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46、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47、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章炳麟《五无论》:“至于神话,希腊、印度皆立男女二神,而急风骤雨则群指为天神战斗之事。”
48、急痛攻心心里感到极度的焦急与悲痛。
49、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慌张失措的样子。形容羞怒、狼狈的样子。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50、急功好利见“急功近利”。清·恽敬《三代因革论》:“而又日见贡之简略易从,争趋之以为便我。便我,于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徇其民而大奕之。”
51、忙投急趁趁:赶。急急忙忙地赶路。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这两个忙投急趁,止思量早完公事。”
52、急不及待见“急不可待”。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
53、急张拘诸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54、急急巴巴形容急忙,紧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
55、扶急持倾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西汉·刘向《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
56、移缓就急放开缓办的事,去做急于要办的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 四川铁路案档案》:“略分先后,以为移缓就急之谋,则川事尚可为也。”
57、救急扶伤救济危急,扶助伤病。鲁迅《南腔北调集 经验》:“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
58、急景流年形容光阴易逝。宋·晏殊《殊玉词》:“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59、缓急相济缓:和缓,舒缓;急:危急,急迫。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紧急之时都给予帮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朋友本来有通财之义,何况我们世交,这缓急相济,理是平常的事了。”
60、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浩然《艳阳天》第60章:“韩小乐见焦淑红急赤白脸,好像要吵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