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衣冠枭獍 |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
2、冠绝时辈 | 冠绝:遥遥领先;辈:同一类人。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 《晋书·刘琨传》:“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 |
3、弹冠振衣 |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4、峨冠博带 | 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
5、凤冠霞帔 | 凤冠:古代后妃所戴的装饰着彩制凤凰的帽子;帔: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类似披肩。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 | 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戴凤冠霞帔的夫人,是好锁的?待我来。” |
6、贡禹弹冠 | 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
7、冠屦倒施 | 见“冠履倒易”。 | 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
8、冠履倒置 |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
9、衣冠辐辏 | 衣冠:古代士人阶层以上戴冠;辐辏:车辐聚集。指聚集一处。比喻达官显宦汇聚一处。 | 唐·杨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金城北峙,玉关西候,山泽骈罗,衣冠辐辏。” |
10、方领圆冠 |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 | 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
11、暴衣露冠 | 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 | 《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今宗室子孙,曾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12、冠盖往来 | 冠:礼帽;盖:车蓬;冠盖:借指官吏。指官吏们经常来往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4回:“长安城中,乃冠盖往来之地。” |
13、堂皇冠冕 |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 清·薛雪《一瓢诗话》四八:“人言应制、早朝等诗,从无佳作,非也。此等诗竟将堂皇冠冕之字。累成善诵善祷之辞,献谀呈媚,岂有佳作?” |
14、美如冠玉 | 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15、冠绝一时 | 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 《晋书·刘聪载记》:“十王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
16、冠履倒易 | 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 | 《东观汉记 杨赐传》:“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
17、倒冠落珮 | ①指弃官归隐。冠、珮是官员正服的打扮。②指隐者装束。亦作“倒冠落佩”。 | |
18、勇冠三军 |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
19、发植穿冠 | 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 《淮南子 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
2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21、气冠三军 |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
22、衣冠齐楚 | 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那太医衣冠齐楚,气宇轩昂。” |
23、披发缨冠 |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 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
24、相庆弹冠 | 庆:贺喜;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因将做官而相互庆贺。 | 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
25、挂冠归去 | 冠:帽子,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 | 《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工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26、衣冠绪余 | 绪余:残余。世家大族的后代。 | 《周书·薛善传》:“与兄忝是衣冠绪余,荷国荣宠。” |
27、衣冠土枭 | 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苏楷、高贻休、萧闻礼,皆人才寝陋……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土枭。” |
28、白面儒冠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
29、冠袍带履 |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
30、弹冠相庆 | 冠:帽子。掸去帽子上的尘土;表示庆贺。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形容坏人得意;准备登台的样子。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
31、冲冠怒发 | 形容极为愤怒。 | 《旧唐书·郑畋传》:“而畋冲冠怒发,投袂冶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阃外。” |
32、一时之冠 | 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 | 《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
3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34、黄冠草履 | 见“黄冠草服”。 | 曹亚伯《武昌起义·宣布满清罪状檄》:“黄冠草履之民,谁无尊亲之血气;四海九州之内,何非故国之山河。” |
35、怒发冲冠 |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36、衣冠扫地 | 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人不重名节,丧尽廉耻。 | 宋·文天祥《留远亭》诗序:“诸酋又族妇抱刘以为戏。衣冠扫地,殊不可忍!” |
37、衣冠蓝缕 | 蓝缕:破烂。衣帽破烂 | 宋·洪迈《夷坚丁志·奢侈报》:“为晟教幼子,衣冠蓝缕,身寒欲颤,月得千钱。” |
38、衣冠云集 | 衣冠:指士人阶层以上的人。达官显宦聚集在一起。 | 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丹墀下玉皋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
39、沐猴而冠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40、整冠纳履 |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41、挂冠而归 |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我虽宰相,今已挂冠而归。” |
42、壮发冲冠 | 形容气概雄伟豪迈。 | 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 |
43、冠盖相属 | 冠盖:古代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吏;属:接连。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一路上往来不绝。也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 |
44、冲冠眦裂 |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45、衣冠赫奕 | 赫奕:显赫光亮。服饰显赫光亮。指达官贵人的显赫气势。 | 唐·杨炯《司兵参军陇西李宏赞》:“李宏门胄,衣冠赫奕。气蕴风霜,心如铁石。” |
46、冠鸡佩猳 | 猳:公猪。头戴饰有雄鸡的帽子,身佩绣有公猪的饰物。形容古代好勇者的服饰。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猳豚。” |
47、冲冠发怒 | 见“冲冠怒发”。 | 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发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飙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孔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 |
48、衣冠沐猴 | 沐猴:猕猴。穿衣戴帽的猕猴。比喻人虚有其表而人品低下。 |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 |
49、黄冠野服 | 见“黄冠草服”。 | 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黄冠野服期许剑。” |
50、挂冠归隐 | 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归隐。 | 鲁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
51、衣冠礼乐 |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52、衣冠优孟 | 春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王受到感动。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指登场演戏。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衣冠优孟,最易动人,而淫戏靡靡,有声有色。” |
53、冠山戴粒 | 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 《文艺类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 |
54、超古冠今 | 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无人能比。 | 《宋书·羊玄保传》:“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
55、贵冠履轻头足 | 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 | 《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 |
56、既冠之年 |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指已成年。 | |
57、高冠博带 |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
58、优孟衣冠 | 春秋时楚国艺人优孟善于滑稽讽谏;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很穷;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模仿孙叔敖的神态动作;楚庄王终于感悟;封赠了叔敖之子。后指登场演戏;也指假扮成古人或模仿别人。 | 明 郑仲夔《耳新 立言》:“夫优孟衣冠,徒刻画于形似,终逊真神耳。” |
59、被发缨冠 | 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
60、倒冠落佩 |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 唐·杜牧《晚晴赋》:“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