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2、弱冠之年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3、发上指冠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4、植发冲冠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5、倒冠落佩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唐·杜牧《晚晴赋》:“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7、冠上履下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8、裂冠毁冕,拔本塞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9、挂冠求去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10、弹冠相庆冠:帽子。掸去帽子上的尘土;表示庆贺。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官;自己也必将得到引荐而庆幸。后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也形容坏人得意;准备登台的样子。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11、冠盖相属冠盖:古代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吏;属:接连。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一路上往来不绝。也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
12、冠履倒施冠:帽子;履:鞋子。比喻上下颠倒,尊卑不分。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13、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清·感惺《断头台·党争》:“琶歌宫布,为后不若为娼;狗续侯冠,畏首还当畏尾。”
14、暴衣露冠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今宗室子孙,曾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15、沐猴冠冕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16、相庆弹冠庆:贺喜;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因将做官而相互庆贺。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17、凤冠霞帔凤冠:古代后妃所戴的装饰着彩制凤凰的帽子;帔: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类似披肩。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戴凤冠霞帔的夫人,是好锁的?待我来。”
18、气冠三军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19、冠盖如云官员们的礼帽和车篷密集得像一片云层。形容集合会场中官宦士绅聚集得很多。冠:礼帽;盖:车篷。二者借指官吏士绅。东汉 班固《西都赋》:“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20、衣冠扫地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人不重名节,丧尽廉耻。宋·文天祥《留远亭》诗序:“诸酋又族妇抱刘以为戏。衣冠扫地,殊不可忍!”
21、弹冠结绶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汉书·萧育传》:“[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22、挂冠归隐冠:帽子,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归隐。鲁迅《理水》:“有的咬了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23、衣冠赫奕赫奕:显赫光亮。服饰显赫光亮。指达官贵人的显赫气势。唐·杨炯《司兵参军陇西李宏赞》:“李宏门胄,衣冠赫奕。气蕴风霜,心如铁石。”
24、冠盖如市冠:礼帽;盖:车蓬;冠盖:借指官吏。形容到会的官吏很多。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五章:“有力官绅‘视为利薮,群思攘夺……门前冠盖如市’。”
25、遁迹黄冠谓避开尘世而做道士。刘复《奉答王敬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日本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26、以冠补履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汉书·贾谊论》:“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27、毁冠裂裳毁坏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后汉书 周燮传》:[冯良]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冠裂裳,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
28、枝木之冠冠:帽子。冠多华饰,好像树木的繁枝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
29、裂冠毁冕裂:裁,扯;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比喻背弃王室或矢志不仕。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30、衣冠蓝缕蓝缕:破烂。衣帽破烂宋·洪迈《夷坚丁志·奢侈报》:“为晟教幼子,衣冠蓝缕,身寒欲颤,月得千钱。”
31、优孟衣冠春秋时楚国艺人优孟善于滑稽讽谏;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很穷;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模仿孙叔敖的神态动作;楚庄王终于感悟;封赠了叔敖之子。后指登场演戏;也指假扮成古人或模仿别人。明 郑仲夔《耳新 立言》:“夫优孟衣冠,徒刻画于形似,终逊真神耳。”
32、被发撄冠被:通“披”,披散;撄:萦绕。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暴风雨前》第二部:“大家总必赶快把手上的事丢下,呼朋唤友,一齐跑来,一以表示他们被发撄冠的热忱。”
33、挂冠归去冠:帽子,这里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工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34、冲冠怒发形容极为愤怒。《旧唐书·郑畋传》:“而畋冲冠怒发,投袂冶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阃外。”
35、整冠纳履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36、方领圆冠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37、虎而冠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史记 酷吏列传》:“其爪牙吏,虎而冠。”
38、冠上加冠同画蛇添足,比喻多余的举动。清 赵翼《陔馀丛考 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陈轸说楚令尹昭阳之言。”
39、冠盖往来冠:礼帽;盖:车蓬;冠盖:借指官吏。指官吏们经常来往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4回:“长安城中,乃冠盖往来之地。”
40、黄冠野服见“黄冠草服”。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黄冠野服期许剑。”
41、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42、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3、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44、冠履倒易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东观汉记 杨赐传》:“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45、天冠地屦比喻双方相差极大。西汉 司马迁《史记 日者列传》:“夫卜而有不审,不见夺糈;为人主计而不审,身无所处。此相去远矣,犹天冠地屦也。”
46、冠袍带履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47、沐猴衣冠同“沐猴而冠”。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48、圆冠方领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49、壮发冲冠形容气概雄伟豪迈。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
50、一时之冠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51、黄冠草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明·唐顺之《与洪方洲郎中书》:“而所谓磊落超脱者,往往出于黄冠草服之间。”
52、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53、王贡弹冠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东汉·班固《汉书·萧育传》:“少与阵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54、冠山戴粒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文艺类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
55、挂冠而去冠:官帽。指辞去官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56、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亦作“超今越古”、“越古超今”。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57、衣冠济济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58、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59、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60、堂皇冠冕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清·薛雪《一瓢诗话》四八:“人言应制、早朝等诗,从无佳作,非也。此等诗竟将堂皇冠冕之字。累成善诵善祷之辞,献谀呈媚,岂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