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冠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既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指已成年。
2、冠山戴粒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文艺类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异乎我之戴粒也。”
3、衣冠蓝缕蓝缕:破烂。衣帽破烂宋·洪迈《夷坚丁志·奢侈报》:“为晟教幼子,衣冠蓝缕,身寒欲颤,月得千钱。”
4、沐猴冠冕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5、弹冠振衿见“弹冠振衣。”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6、华冠丽服冠:帽子。形容衣着华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全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7、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礼帽;堂皇:气派非凡。形容看起来庄重体面、光明正大的样子。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有一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堂皇,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8、方领圆冠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9、峨冠博带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10、冲冠怒发形容极为愤怒。《旧唐书·郑畋传》:“而畋冲冠怒发,投袂冶兵,罗剑戟于樽前,练貔貅于阃外。”
11、新沐弹冠沐:洗头发;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沐浴的人一定会把衣帽收拾干净。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肯屈身于污秽之地。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12、倒冠落珮①指弃官归隐。冠、珮是官员正服的打扮。②指隐者装束。亦作“倒冠落佩”。
13、冠履倒易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东观汉记 杨赐传》:“亡损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
1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15、裂冠毁冕裂:裁,扯;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比喻背弃王室或矢志不仕。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16、正冠李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7、冠履倒置比喻上下位置颠倒,尊卑不分。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第22卷:“明宗之于强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驭矣。至石晋尤甚,几有冠履倒置之势。”
18、超古冠今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无人能比。《宋书·羊玄保传》:“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19、狗续侯冠犹狗续金貂。清·感惺《断头台·党争》:“琶歌宫布,为后不若为娼;狗续侯冠,畏首还当畏尾。”
20、虎而冠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史记 酷吏列传》:“其爪牙吏,虎而冠。”
21、圆冠方领冠:古代的帽子。圆形帽方领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读书人。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22、沐猴衣冠同“沐猴而冠”。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23、植发冲冠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24、相庆弹冠庆:贺喜;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因将做官而相互庆贺。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25、濯缨弹冠濯缨:洗涤帽缨;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出仕。《艺文类聚》第35卷:“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谘诹荣贵。”
26、冠履倒施冠:帽子;履:鞋子。比喻上下颠倒,尊卑不分。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27、以冠补履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汉书·贾谊论》:“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28、小冠子夏指汉代杜钦。比喻眼睛不好的人。东汉·班固《汉书·杜钦传》:“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
2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30、被发撄冠被:通“披”,披散;撄:萦绕。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暴风雨前》第二部:“大家总必赶快把手上的事丢下,呼朋唤友,一齐跑来,一以表示他们被发撄冠的热忱。”
31、衣冠禽兽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32、优孟衣冠春秋时楚国艺人优孟善于滑稽讽谏;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很穷;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模仿孙叔敖的神态动作;楚庄王终于感悟;封赠了叔敖之子。后指登场演戏;也指假扮成古人或模仿别人。明 郑仲夔《耳新 立言》:“夫优孟衣冠,徒刻画于形似,终逊真神耳。”
33、弹冠振衣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4、褎然冠首褎然:出众的样子。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35、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36、衣冠沐猴沐猴:猕猴。穿衣戴帽的猕猴。比喻人虚有其表而人品低下。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
37、挂冠而去冠:官帽。指辞去官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38、衣冠优孟春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王受到感动。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指登场演戏。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衣冠优孟,最易动人,而淫戏靡靡,有声有色。”
39、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40、挂冠而归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我虽宰相,今已挂冠而归。”
41、冠盖如云官员们的礼帽和车篷密集得像一片云层。形容集合会场中官宦士绅聚集得很多。冠:礼帽;盖:车篷。二者借指官吏士绅。东汉 班固《西都赋》:“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42、神武挂冠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43、衣冠云集衣冠:指士人阶层以上的人。达官显宦聚集在一起。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丹墀下玉皋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44、植发穿冠犹植发冲冠。《世说新语·言语》“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刘孝标注引晋·裴启《语林》:“温公始入,姿形甚陋,合坐尽惊。既坐,陈说九服分崩,皇室弛绝,晋王君臣莫不歔欷。及言天下不可以无主,闻者莫不踊跃,植发穿冠。”
45、衣冠赫奕赫奕:显赫光亮。服饰显赫光亮。指达官贵人的显赫气势。唐·杨炯《司兵参军陇西李宏赞》:“李宏门胄,衣冠赫奕。气蕴风霜,心如铁石。”
46、冠袍带履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47、轩鹤冠猴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48、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49、褒衣危冠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50、整冠纳履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51、美如冠玉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男子长相漂亮。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52、弱冠之年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指男子二十岁左右。清·吴骞《拜经楼诗话》第四卷:“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53、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亦作“超今越古”、“越古超今”。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54、衣冠土枭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苏楷、高贻休、萧闻礼,皆人才寝陋……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土枭。”
55、挂冠求去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要求离去。比喻辞官归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56、堂皇冠冕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清·薛雪《一瓢诗话》四八:“人言应制、早朝等诗,从无佳作,非也。此等诗竟将堂皇冠冕之字。累成善诵善祷之辞,献谀呈媚,岂有佳作?”
57、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58、发上指冠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59、贵冠履轻头足比喻主次或轻重颠倒。《淮南子·泰族训》:“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而忘其头足也。”
60、高冠博带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