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调墨弄笔 | 谓玩弄文字技巧。 | 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
2、陈辞滥调 | 见“陈词滥调”。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
3、遣将调兵 | 见“遣兵调将”。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0回:“你既是昆仑之士,理当遣将调兵,共决雌雄。” |
4、琴瑟调和 | 比喻夫妻恩爱。 | 《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
5、调查研究 | 了解情况,考察分析。 |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
6、改曲易调 |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
7、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8、老调重弹 | 调:调子;曲调。陈旧的曲调重新弹奏。比喻已经说过的话再说过;也指说话或文章没有新意。 | 邹韬奋《无政府与民主政治》:“如今不过是略换花样,实际是老调重弹罢了。” |
9、官腔官调 | 官场中的门面话,指利用规章、手续来推托、责备的话 | |
10、调朱弄粉 | 调弄脂粉,打扮妆饰。 | 宋·朱淑真《恨别》诗:“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宽馀缠臂金。” |
11、补苴调胹 | 补苴:补缀;调胹:烹调煮熟。比喻经过加工使之完美。 | 宋·王安石《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博闻该见有志之士,补苴调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无可为之地,故终不得。” |
12、胡歌野调 | 指下流的歌曲小调。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歌野调,胡支扯叶。” |
13、品竹调弦 | 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调弦。” |
14、调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
15、弄粉调脂 | 调:调和;脂:胭脂。指以脂粉妆饰容颜。 | 《货郎旦》第四折:“我本是穷乡寡妇,没什的艳色娇子,又不会卖风流弄粉调脂,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
16、调嘴学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17、改张易调 |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晋书·琅邪悼王焕传》:“正是匡矫末俗,改张易调之时,而犹当竭已罢之人,营无益之事,殚已困之财,修无用之费,此固臣之所不敢安也。” |
18、调良稳泛 |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谓路途平安。 |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知旌旌于前月初五日莅镇,途间车马舟桥,调良稳泛,三省亦附骥平安。” |
19、调丝弄竹 |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弹拨吹奏乐器。 | 元·汤式《赠人》:“论文时芸窗下摘句寻章,论武时柳营内调丝弄竹。” |
20、调舌弄唇 | 犹言调唇弄舌。 | 明·徐元《八义记·孤儿出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揭榜入宫庭。” |
21、古调单弹 | 比喻言行不合时宜。 | 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22、调嘴调舌 | 见“调嘴弄舌”。 | 《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经济鲫鱼般跳。骂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
23、调理阴阳 | 犹言调和阴阳。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 |
24、瑟调琴弄 |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 语出《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25、古调不弹 | 陈调不再弹。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 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26、琴瑟相调 | 琴瑟:古代两种乐器。比喻夫妻恩爱,感情融洽。 | 《诗经·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27、怪腔怪调 | 怪:奇异的。形容人的腔调怪异 | 宗璞《东藏记》第三章:“米太太的中国话怪腔怪调。” |
28、胶柱调瑟 |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
29、蜜里调油 | 比喻非常亲密和好。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宝玉一日家和我们姑娘好的蜜里调油,这时候总不见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 |
30、吹竹调丝 | 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指管弦乐合奏。泛指音乐活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吹竹调丝,行炙劝酒。” |
31、水调歌头 | 词牌名。 |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
32、弄粉调朱 | ①谓以脂粉饰容。②喻雕琢辞藻。 | 宋·周邦彦《丹凤吟》词:“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 |
33、调神畅情 | 使精神顺适,情绪欢畅。 | 《北堂书钞》卷一四二引南朝·宋·徐爰《食箴》:“一日三饱,圣贤通执。奉君养亲,靡不加精。安虑润气,调神畅情。” |
34、才调秀出 | 才调:才情。形容才情风格优异出众。 | 《晋书·王接传论》:“才调秀出,见赏知音。” |
35、调和阴阳 |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 《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
36、瑟弄琴调 | 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 语出《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37、陈词滥调 | 陈词:陈旧的不合实用的言词;滥:空泛;失真。陈旧、空泛、不切实际的论调。 | 萧乾《老报人馀笔 随想录》:“里面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 |
38、调和鼎鼐 |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
39、南腔北调 | 南、北:指一个国家的南方、北方;腔:语调。形容口音不纯;说话夹杂各地方言;也可泛指各地方言。 | 清 赵翼《檐曝杂记 庆典》:“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
40、千古绝调 | 犹千古绝唱。 |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阮亭专以神韵为主,如《仪征柳耆卿墓》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酝藉含蓄,实是千古绝调。” |
41、旧调重弹 | 旧调:陈旧的调子。陈旧的调子又重新弹奏。比喻把过去的主张或陈旧的议论、说法重新搬出来。 | 朱自清《回来杂记》:“北平早就被称为‘大学城’和‘文化城’,这原是旧调重弹,不过似乎弹得更响了。” |
42、调弦品竹 | 吹奏乐器。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亦作“调丝品竹”、“调丝弄竹”、“调弦弄管”。 | 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
43、班门调斧 | 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调:耍弄。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庸碌小巫,怎敢在班门调斧,然老先生台命殷殷,又不敢违,却将奈何?” |
44、调唇弄舌 | 见“调唇弄舌”。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
45、琴瑟不调 |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 | 《汉书 礼乐志》:“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
46、左支右调 | 谓支吾搪塞。 | 清·孔尚任《桃花扇·投猿》:“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语言多虚冒,凭空何处军粮到。无端左支右调,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盗。” |
47、老调重谈 | 比喻把说过多次的理论、主张重新搬出来。也比喻把搁置很久的技艺重新做起来。 | 邹韬奋《无政府与民主政治》:“如今不过是略换花样,实际是老调重谈罢了。” |
48、琴瑟失调 |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 《汉书 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
49、调嘴弄舌 | 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
50、弓调马服 |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 《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
51、调朱傅粉 | 调弄、涂抹脂粉。喻刻意修饰。 | 裘廷梁《伦白话为维新之本》:“此外汗牛充栋,效颦以为工,学步以为巧,调朱傅粉以为妍,使以白话译之,外美既去,陋质悉呈,好古之士,将骇而走耳。” |
52、调剂盐梅 | 调剂:调整使洽宜;盐梅:咸味和酸味。比喻协调平衡不同的力量或因素。指调解家庭纠纷。 | 《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
53、众口难调 |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 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
54、调风弄月 | 调弄风月。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 元·查德卿《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弦,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 |
55、遣兵调将 | 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 《禅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说延州府丞汤思忠遣兵调将已定,然后自领马步军兵,离寨伺候。” |
56、弄管调弦 | 犹弄竹弹丝。 | |
57、唱高调 | 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或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 | 茅盾《茅盾选集·雷雨前》:“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那里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 |
58、调虎离窠 | 调:调动,引诱;窠:动物的巢穴。比喻用计使敌方离开有利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 明·郭勋《英烈传》第73回:“天已大明,李文忠把大队人马,径抵应昌城外安营。此是刘军师这调虎离窠之计。” |
59、调兵遣将 |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
60、步调一致 | 步调:走路时脚步的大小快慢。比喻进行某种活动;采取同一步骤;同一方式。 |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