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达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任达不拘 | 任性放纵,不受礼法拘束。 | 《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 |
2、通今达古 | 同“通今博古”。 | 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述学派之流别,论政治之得失,纵有通今达古之才,而无瑰玮奇丽之笔,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3、豁达先生 | 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 《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
4、富贵利达 | 犹言功名利禄。 | 《孟子·离娄下》:“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几希矣。” |
5、分宵达曙 | 犹通宵达旦。 | 《北史·恩幸传徐纥》:“时复与沙门讲论,或分宵达曙,而心力无怠。” |
6、上情下达 |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7、练达老成 | 老练稳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 |
8、兴旺发达 | 兴盛繁荣,发展壮大。指事物或事业充分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
9、进贤达能 | 犹言进贤任能。 | 汉·刘向《说苑·修文》:“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 |
10、不求闻达 |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
11、通达古今 | 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
12、通时达变 | 同“通权达变”。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
13、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14、以权达变 | 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 | 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
15、达官要人 | 犹言达官贵人。 | 宋·惠洪《冷斋夜话·课术有验无验》:“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大奇中……凡为达官要人言皆无验;至为市进凡庸山林之士课,则如目见而言。” |
16、知文达礼 | 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 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
17、连宵达旦 | 犹言通宵达旦。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些王孙公子来一遍,动不动有几个帮闲,连宵达旦,好不费事。” |
18、下情上达 |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19、不达时务 | 务:事物;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设或不达时务,则报与田牛儿,回去告官,教他性命也自难保。” |
20、求志达道 | 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 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
21、四通八达 |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
22、识时达务 | 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
23、辞不达义 |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 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
24、四冲八达 | 同“四冲六达”。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
25、连昏达曙 | 犹言通宵达旦。 | 清·大汕《海外纪事》卷一:“平明,竹者、木者、夹茆者、削藤者、锹者、锸者,乘屋而呼,穴坎而下者,连昏达曙,三日夜而成。” |
26、通儒达识 | 见“通儒达士”。 | 《南齐书·礼志》:“汉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达识,不以为非。” |
27、达士拔俗 | 达士:达观的人;拔俗:不同凡俗。达观的人总是超凡脱俗。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
28、通文达礼 | 谓有学问懂礼仪。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29、欲速则不达 |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30、知情达理 | 懂人情,明事理。 | 菡子《致江幼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 |
31、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32、词不达意 | 达:表达。语言或文辞不能确切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辞不达意”。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还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个词不达意的毛病。” |
33、通人达才 | 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
34、达权知变 | 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
35、达观知命 |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 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
36、通宵达旦 | 整整一夜到天亮。通宵:整夜;达:到;旦:天亮。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
37、达官知命 | 达观:旧指一切听其自然,也指看得开。知命:旧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安排,无。 | |
38、枕戈达旦 | 见“枕戈待旦”。 | 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
39、知其一不达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
40、达权通变 |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 《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
41、人情练达 | 人情:人情世故;练达:熟悉通达。指通晓待人处世的经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42、达诚申信 | 达:表达;申:申明;信:诚实。表达忠诚信实的心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榖,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
43、通书达礼 | 谓通诗书,懂礼仪。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44、达地知根 |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
45、言不达意 |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 《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
46、腾达飞黄 | 同“飞黄腾达”。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就中若讲人品心地,却只有我这安学生,只可惜他清而不贵,不能腾达飞黄。” |
47、聪明睿达 | 聪明: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 |
48、气决泉达 | 如气之逸出,泉水之流泻。比喻事情进行非常顺利。 | 汉·蔡邕《袁满来碑铭》:“气决泉达,无所凝滞。” |
49、放达不羁 | 纵放旷达,不受拘束。 |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一生好酒任侠,放达不羁,不轻财傲物之志。” |
50、申旦达夕 | 申:至;夕:夜。自夜到晨,从晨到夜。 | 《梁书·张贊传》:“不事王侯,负才任气,见余则申旦达夕,不能已己。” |
51、六通四达 | 犹四通八达。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
52、飞黄腾达 |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腾达:本作“腾踏”;形容神马腾空飞驰。像飞黄神马似的腾空飞驰。比喻升迁很快。 | 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 |
53、穷达有命 | 穷:不得志;达:在事业上通达。不得志和通达都是命中注定。 | 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 |
54、豁达大度 | 豁达:开朗;大度:气量大。形容人心的开阔;有度量;能容人。 | 晋 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 |
55、老成练达 |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
56、旷达不羁 | 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不羁:不受束缚。心胸开阔达观,不受拘束。 | 《晋书·张翰传》:“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
57、通材达识 |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
58、辞不达意 |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 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
59、圭璋特达 | 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 | 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圭璋特达,德也。” |
60、目达耳通 |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