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达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达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言不达意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2、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四冲八达同“四冲六达”。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4、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5、四冲六达四通八达的要道。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6、达官显宦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清 昭槤《啸亭杂录 王树勋》:“蒋子蒲、庞士冠等词垣名流,甘列弟子之位,其余达官显宦为其门人者无算。”
7、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8、富贵利达犹言功名利禄。《孟子·离娄下》:“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几希矣。”
9、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通真达灵。”
10、不达大体大体:大局,整体利益。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不达大体。”
11、通人达才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12、达权知变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13、欲速不达欲:想要。一味性急图快;主观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15、大雅宏达大雅:宏达雅正;宏达:才识广博通达。指宏达雅正才德高尚的人。东汉·班固《西都赋》:“又有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
16、通宵达旦整整一夜到天亮。通宵:整夜;达:到;旦:天亮。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17、放达不羁纵放旷达,不受拘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柟]一生好酒任侠,放达不羁,不轻财傲物之志。”
18、达人立人达:引进;立:培植。指帮人建功立业。宋·程颐、程颢《二程全书·遗书》:“夫仁者达人立人,取譬可谓仁之方而已。”
19、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腾达:本作“腾踏”;形容神马腾空飞驰。像飞黄神马似的腾空飞驰。比喻升迁很快。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
20、四通八达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21、连明达夜见“连明连夜”。《解放日报》1944.9.2:“没有鞋面,就把没有缝上袖子的一个袄襟子用了,连明达夜做了一双。”
22、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23、枕戈达旦见“枕戈待旦”。清·张廷玉《明史·吴良传》:“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
24、通古达变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25、知情达理懂人情,明事理。菡子《致江幼农》:“我想这也是你知情达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缘故。”
26、穷达有命穷:不得志;达:在事业上通达。不得志和通达都是命中注定。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
27、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28、以权达变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29、任达不拘任性放纵,不受礼法拘束。《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
30、孚尹明达见“孚尹旁达”。宋·叶適《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公孚尹明达,既早慧,长益贯研古今,出其英华,皆有新意。”
31、通达古今通:通晓;达:到达。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形容知识渊博,见闻广博。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赞》:“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32、珪璋特达《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孔颖达疏:“行聘之时,唯执圭璋特得通达,不加馀币。言人之有德亦无事不通,不须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达同人之有德,故云德也。”后以“珪璋特达”喻人资质优异,才德出众。
33、通时达务谓了解客观形势。清·陈确《答沈朗思书》:“而通时达务之士,则又群相惊惧危恐,蓄缩而莫取出一言。”
34、圭璋特达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圭璋特达,德也。”
35、六通四达犹四通八达。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36、豁达先生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37、死诸葛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死人吓唬活人。《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38、通权达变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39、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时达变,足以寄秦国之政。”
40、达官要人犹言达官贵人。宋·惠洪《冷斋夜话·课术有验无验》:“有日者能课,使之课莫不大奇中……凡为达官要人言皆无验;至为市进凡庸山林之士课,则如目见而言。”
41、申旦达夕申:至;夕:夜。自夜到晨,从晨到夜。《梁书·张贊传》:“不事王侯,负才任气,见余则申旦达夕,不能已己。”
42、达士拔俗达士:达观的人;拔俗:不同凡俗。达观的人总是超凡脱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43、廓达大度廓达:宽宏、通达。性格宽宏,通情达理。太平天国 洪仁玕《干王洪仁玕等劝谕清朝官兵暗投明檄》:“尔等抑知我天朝廓达大度,胞与为怀,不分新旧兄弟,皆是视同一体。”
44、知文达礼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45、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46、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47、达地知根比喻根底清楚、明白。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48、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9、不达时务务:事物;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设或不达时务,则报与田牛儿,回去告官,教他性命也自难保。”
50、了身达命佛家用语,意思是对一生命运归宿看得开,无牵挂,超凡出世。亦指安身的地方。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人问道亚仙的今世今生,则俺那郑元和可甚么了身达命。”
51、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西游补》第一回:“我们老和尚是个通文达艺之人,却又慈悲太过。”
52、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明·陶宗仪《辍耕录·汉儿字圣旨》:“若蒙圣慈,特发使命,宣示德音,开其生路,彼亦识时达变之士也,宁不以数万生灵为念乎!”
53、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54、旷达不羁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不羁:不受束缚。心胸开阔达观,不受拘束。《晋书·张翰传》:“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55、社会贤达指不属任何党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士。
56、老成炼达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太平天国·洪秀全《设赍奏官诏》:“朕今添封殿前正副赍奏官二员,职同天将,专理进本事务,令表们选举老成炼达元臣保封。”
57、知其一不达其二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58、腾达飞黄同“飞黄腾达”。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就中若讲人品心地,却只有我这安学生,只可惜他清而不贵,不能腾达飞黄。”
59、人情练达人情:人情世故;练达:熟悉通达。指通晓待人处世的经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60、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