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寸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寸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屈突蒋公通》:“……徇日,方寸不乱。”
2、身无寸铁身边没有武器。谓赤手空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庑下预伏壮士,突然杀出,将二人砍为数段。虽有从人,身无寸铁,一时毕命。”
3、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4、寸指测渊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孔丛子·答问》:“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蒙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5、寸草衔结喻虽然力薄,亦当感恩图报。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鱼龙王报德》:“虽虮虱微忱,不敢上尘天听,而寸草衔结,思报洪恩。”
6、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7、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8、寸步不离寸步:极短的距离。一步也不离开。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离很近;不离前后左右。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9、尺寸千里形容登高所见,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10、寸心不昧寸心:区区之心;昧:隐藏。指不昧良心。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将王法依,平将百姓欺,早难道寸心不昧。”
11、寸步难移见“寸步难行”。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想当年在小舟中,寸步难移。”
12、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形容很短的时间。形容时间的宝贵。唐 王贞白《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3、寸阴是竞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14、寸长片善寸长:一点儿长处。片:零碎的。形容微小的长处和优点。宋 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稍有寸长片善为人所称者,皆已擢用之矣。”
15、尺寸之柄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赞》:“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得摄尺寸之柄。
16、得寸进尺得到了一寸又进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来越大;贪心不足。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17、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8、愁肠寸断忧愁得肠子一寸一寸地断裂。唐 张鷟《游仙窟》:“泪脸千行,愁肠寸断,端坐横琴,涕血流襟。”
19、尺兵寸铁比喻微小的武力。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
20、寸有所长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1、寸积铢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铢为一两。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宋 李纲《与右丞相条具事宜札子》:“寸积铢累,以及此数,若不妄散,以陈易新,可以常为洪州之根本。”
22、寸丝半粟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儿子不能掐得寸丝半粟孝敬父亲,倒要破费了父亲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23、寸心如割寸心:区区之心;割:切。一颗心好像被刀割一样。形容内心痛苦不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8卷:“到房中寸心如割,和衣倒在床上,翻来覆去,延捱到四更尽了,越想越恼,心头火按捺不住。”
24、寸土不让一寸土地也不让人。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寸土不让。”
25、不遗尺寸遗:遗漏;尺寸:形容数量小。比喻一点也不漏掉。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但职司国课,其所以不遗尺寸者,亦将以尽瘁济其成法。”
26、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27、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老儿放心,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见了伍员,不怕他不来。”
28、尺山寸水每一小块山水。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丹稜彭君古豪杰,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29、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唐 孟郊《游子吟》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寸田尺宅比喻微薄的资产。宋 苏轼《游罗浮山》诗:“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谁耕。”
31、寸心千古千古:时间久远。寸心具有千古识力。唐·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32、柔肠寸断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了。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清 沙张白《再来诗谶记》:“先夫之亡,妾柔肠寸断。”
33、方寸地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34、风檐寸晷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晷:日影;寸晷:寸阴,极短的时间。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然七义五策皆似太多,风檐寸晷,力不能办,求其完璧,事事精好,安可得也?”
35、寸步难行寸步:寸步之路;形容距离非常短。①形容走路十分艰难;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②亦形容陷入窘境;无力摆脱。也作“寸步难移”、“寸步不移”。元 白仁甫《东墙记》:“听了他凄凉惨切,好教我寸步难行。”
36、手无寸刃谓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第十卷:“香年十四,手无寸刃,直扼虎颈,丰遂得免。”
37、方寸之木,高于岑楼方寸:比喻小;岑:尖顶高楼。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楼的尖顶上其高度高于高楼。比喻类比不当。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38、寸蹄尺缣喻收受小贿。蹄,“蹄”的古字,兽蹄,缣,黄色的细绢。清·吴伟业《梅村诗话》:“贪吏放手无罚,而寸蹄尺缣,辄加逮治。”
39、寸土尺金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清·杨懋建《帝城花样·纫芗传》:“当万葩竞秀时,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顾令此无足重轻之小草,蔓延庭阶,大是恨事。”
40、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远的地方。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41、回肠寸断形容极端悲苦、忧伤。明 汤显祖《还魂记 诘病》:“我发短回肠寸断,眼昏眵泪双淹。”
42、掉三寸舌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43、寸利必得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44、一寸丹心丹心:赤心;忠心。一片赤诚的心。宋 杨万里《诚斋集 卷十二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向来百炼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45、肤寸而合谓(云气)逐渐集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维泰山尔。”
46、寸步千里寸步:指距离非常短。虽然相距只有寸步,却如同千里之隔。比喻相见非常困难。唐·卢照邻《狱中学骚体》:“寸步千里兮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47、尺树寸泓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48、寸男尺女一男半女。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俺两口儿自成夫妇,已经数载,寸男尺女皆无。”
49、身无寸缕谓身上没有一寸线。形容极其穷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3出:“大雪下身无寸缕,投古庙泪珠涟涟。”
50、铢积寸累一铢一寸地积累起来。铢:古代重量单位;据说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宋 苏轼《裙靴铭》:“寒女之丝,铢积寸累;天步所临,云蒸雷起。”
51、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时间。形容时间的可贵,应该十分珍惜。《西洋记》第11回:“可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使尽金还在,过去光阴哪里寻?”
52、寸阴若岁岁:年。一刹那象过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北史 韩禽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53、寸铁在手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自幼学成十八般武艺,寸铁在手,有万夫不当之勇。”
54、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
55、禹惜寸阴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56、方寸已乱方寸:指心。心绪纷乱。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57、断缣寸纸残缺不全的书画。宋·邓椿《画继》卷一:“收藏古画,往往断缣寸纸,皆可珍惜。”
58、寸辖制轮喻控制事物的关键虽小而极重要。辖,固定车轮与车轴位置,插入轴端孔穴的销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59、得寸得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谓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谓能得多少就得多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60、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先秦 李耳《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