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兵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兵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振兵泽旅见“振兵释旅”。《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古‘释’字作‘泽’。”
2、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3、分兵把守分散兵力,到处防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4回:“二城俱已收复,分兵把守,诸事停妥。”
4、兵拏祸结见“兵连祸结”。《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5、息兵罢战兵:打仗。停止或结束战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只为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逸乐。”
6、兵已在颈颈:颈项。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夷吾曰:‘此辈兵已在颈,尚欲累人耶?’”
7、腹中甲兵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川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8、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9、选兵秣马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今若敕励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虏汁沮矣。”
10、砥兵砺伍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宋书·沈约自序》:“足下砥兵砺伍,总厉豪彦,师请一奋,氓无贰情。”
11、厉兵粟马磨快兵器喂饱马。指准备作战。《新唐书 刘仁轨传》:“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
12、缓兵之计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13、遣兵调将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禅真逸史》第二八回:“再说延州府丞汤思忠遣兵调将已定,然后自领马步军兵,离寨伺候。”
14、坚甲利兵坚甲:坚固的铠甲;兵:兵器。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也指装备精良的部队。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无罪之国。”
15、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16、砺兵秣马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明·朱元璋《皇陵碑》:“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群雄自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
17、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18、兵不厌权见“兵不厌诈”。《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19、鸣金收兵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卢先锋兵到,见孙安勇猛,卢先锋令鸣金收兵。”
20、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21、材士练兵犹言勇士精兵。银雀山 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
22、秣马利兵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23、尺兵寸铁比喻微小的武力。清·戴名世《八月庚申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
24、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25、草木皆兵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26、谷马砺兵犹言秣马厉兵。宋 陈师道《赠张文潜》诗:“秋来待试丞相府,谷马砺兵吾甚武。”
27、案甲休兵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史记 淮阴侯列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28、哀兵必胜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29、兵连祸结兵:指战争;结:相连。指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
30、兵连祸深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兵连祸深,变起都邑,六师播荡,九服震惊。”
31、行兵布阵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术。亦作“行兵列阵”。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回:“有一将,名继业,人号为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韬三略,无不精通,行兵列阵,玄妙莫测,乃智勇兼全之士。”
32、弄兵潢池《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33、败将残兵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明 无名氏《开诏救忠》楔子:“你虽然杀了我一阵,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
34、穷兵黩武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35、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36、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37、治兵振旅兵、旅:泛指军队。整训军队,振作士气。《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词以为容。”
38、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39、被甲持兵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勃在国,常恐惧,每郡守使丞尉行县,勃常被甲持兵。”
40、兵以诈立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41、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42、单兵孤城单兵:寡弱无援的军队;孤城:孤立无依的城池。形容军队及其驻军的城池孤立无依,势力单薄,没有外援。《后汉书·耿恭传》:“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
43、轻卒锐兵轻卒:轻装的士兵。锐兵:锐利的武器。轻装勇猛的士兵,手拿锋利的武器。形容部队战斗力很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44、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45、将勇兵雄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凭着俺人强马壮,将勇兵雄,觑刘玄德兵微将寡,一鼓而下,这一去必然平新野樊城。”
46、兴兵动众同“兴师动众”。汉·张竦《为刘嘉作奏称莽功德》:“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47、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他兄弟虽多,兵微将寡。”
48、橐甲束兵同“櫜甲束兵”。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49、韩信将兵韩信:刘邦的将军;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0、兵不厌诈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51、按兵束甲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52、卷甲束兵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53、兵销革偃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54、足兵足食见“足食足兵”。宋·胡錡《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55、阻兵安忍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权;安忍:安于做残忍的事情。形容行凶作恶而有恃无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56、老弱残兵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57、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清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开场》:“那鲧却生的儿子,神通广大,伏虎降龙,手下天兵天将,那等利害。”
58、赍盗粮,借贼兵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战国·赵·荀况《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
59、案兵束甲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0、兵不逼好兵:出兵打仗;逼:威胁;好:指友好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孔子家语·相鲁》:“俘不干盟,兵不偪(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