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鸿毛的成语故事
拼音 tài shān hóng máo
基本解释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泰山鸿毛的典故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 隔三差五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
| 只凤孤凰 | 元·郑光祖《梅香》第三析:“如此般好天良夜,淑女才郎,相将,意厮投门厮对户厮当,成就了只凤孤凰。” |
| 相须为命 | 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
| 誓死不从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宜之子誓死不从,而衣裳远避也。” |
| 海立云垂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
| 十年窗下 |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 用尽心机 | 元 无名氏《隔江斗》第二折:“周公瑾用尽心机,诸葛亮未动先知。” |
| 分茅裂土 |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官封极品禄千钟,分茅裂土人堪羡。腰金衣紫作朝臣,箫韶乐奏排筵宴。” |
| 凝瞩不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