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的成语故事
拼音 lú shān zhēn miàn
基本解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出处 清 杨伦《<杜诗镜铨>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庐山真面的典故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多成语
※※※成语推荐:※※※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群英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此皆江东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 |
| 鸥波萍迹 | 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
| 茹毛饮血 | 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
| 恩将仇报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亏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将仇报,天理何在!” |
| 犬牙交错 | 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
| 返老还童 | 《云笈七签》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还童,渐从此矣。” |
| 抱残守缺 | 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
| 不能自已 | 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
| 不苟言笑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
| 内查外调 | 《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