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智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智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弃智遗身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2、外愚内智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3、大智若愚很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蠢。宋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4、经一事,长一智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新编五代史平话 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5、聪明智慧智力过人,心思敏锐。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6、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7、吃一堑,长一智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与薛尚谦书》:“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8、饰智矜愚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先秦 庄周《庄子 山木》:“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
9、竭智尽忠竭:尽。用尽智力,竭尽忠诚。战国 楚 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10、用智铺谋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明·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韩元帅率领军卒,驱将校用智铺谋。”
11、智藏瘝在指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书 召诰》:“厥终智藏瘝在。”周秉钧易解:“纣政不善,贤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12、才竭智疲竭:尽;疲:疲倦。才能用尽,智力衰退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
13、矜智负能矜:夸耀。夸耀智能和才能。宋 陆九渊《与包显道书》:“此理苟明,则矜智负能之人,皆将失其窟宅。”
14、囊底智囊:口袋。口袋底的智慧。指十分有智有谋。《晋书·慕容垂载记》:“及闻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计决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15、大智如愚谓才智极高的人,不炫耀自己,表面上看来好象愚笨。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16、豪取智笼犹言巧取豪夺。宋·陈亮《金元卿墓志铭》:“及其为家也,以俭勤自将,铢积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笼之术一切置不用,故无怨恶于人。”
17、全能全智见“全智全能”。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它是‘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全能全智。”
18、智尽能索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19、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20、私智小慧私:个人的;慧:智慧。个人的智慧和小聪明。指带有片面性而又自以为是的聪明。春秋·齐·管仲《管子·禁藏》:“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其法乱。”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慧,难矣哉!”
21、智珠在握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人有很高的智慧。清·袁枚《与刘介石太守》:“阁下智珠在握,或小试其使贪使诈之才,而仍有毅然不惑之见,恐非香亭之所能知也。”
22、神智不清神智:意识。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他遍体鳞伤,呼吸微弱,神智不清,不吃不喝,只等着死了!”
23、夸能斗智夸:夸耀。以聪明才智炫耀争胜。明·梅鼎祚《玉合记·入道》:“看你峨冠委佩,羞人沐猴,任你夸能斗智,驱人火牛。”
24、大智大勇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陈立德《前驱》:“他们需要探求真理的大智大勇,需要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
25、矜己任智矜:夸耀;智:聪明。夸耀自己,显示才智。晋·陆机《丞相箴》:“矜己任智,是蔽是欺。”
26、全智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辨证方法》:“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像上帝一样,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
27、施谋用智施:施行;智:智慧,计谋。运用策略计谋。明·无名氏《破天阵》第四折:“两阵之间,怎生施谋用智,你说一遍,老夫试听者。”
28、三智五猜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29、予智予雄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是一个极骄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为。”
30、智小谋大谓能力低下而谋划很大。《晋书·庾亮传论》:“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周书·李弼传》:“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英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31、竭智尽力用尽智慧和力量。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臣虽尽力竭智,死不复见于王矣。”
32、急中生智智:智谋;对策。在紧急中猛然想出了应付的好办法。唐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君,然敌则气生,急则智生。”
33、使智使勇使:用。用人所长,以收其功。《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34、袭人故智袭:因袭,套用。智:指计算。套用别人使用过的计策。
35、见智见仁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36、聪明才智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37、至智弃智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38、上智下愚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9、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40、利令智惛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41、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智:智谋,指巧诈,诡辩。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汉·刘向《说苑·臣术》:“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42、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4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44、智过万人智:才智。形容才智极高。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为之豪,十人者谓之杰。”
4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6、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周易 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7、聪明睿智聪明:天资高,智力发达。睿智:智能,英明而有远见。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亦作“聪明睿哲”、“聪明睿达”。《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48、智者所见略同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见识者所持见解大致相同。晋·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49、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50、挈瓶小智挈瓶:汲水用的瓶;智:智慧。比喻肤浅微薄的见识。《南齐书·刘善明传》:“徒以挈瓶小智,名参佐命,常恐朝露一下,深思不酬。”
51、高世之智高世:超出世人;智:才智。超出世俗的才智。形容非凡的才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3、智穷才尽智能与才能已经穷尽。
54、人贫智短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穷智短”。《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55、挈瓶之智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56、利令智昏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57、计穷智极见“计穷虑极”。明·李东阳《冰玉斋记》:“及其计穷智极,几微仓卒之际,盖有赪面泚颡,而不能自己者。”
58、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智:智谋,指巧诈,诡辩;谏:规劝。巧诈足够拒绝别人的规劝,言辞足够掩饰自己的过失。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59、智均力敌谓双方的智略或势力旗鼓相当。《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
60、停留长智指事情耽搁久了,就会想出主意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91回:“常言道'停留长智'。那妖精倘或今晚不睡,把师父害了,却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