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治丝而棼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2、文治武力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3、头痛治头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4、历精为治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5、宵旰图治宵衣旰食,勤于政事,设法治理好国家。《明史 罗侨传》:“愿陛下慎逸游,屏玩好,放弃小人,召还旧德,与在廷臣工,宵旰图治,并敕法司慎守成律。”
6、治不忘乱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7、治兵振旅兵、旅:泛指军队。整训军队,振作士气。《唐饶歌·鼓吹曲十二篇》:“每有戎事,治兵振旅,幸歌臣词以为容。”
8、操揉磨治犹言反复磨练。
9、治郭安邦犹治国安邦。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间有古之长仆,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毁之,其意何也?”
10、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11、举要治繁举:提出;治:治理;繁:芜杂。指写文章时突出主要的,把芜杂的地方加以删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12、剸繁治剧见“剸繁决剧”。《明史·汪广洋传》:“浩词称其剸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
13、治阿之宰泛指有才能、治理政务有方的官吏。
14、久安长治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东汉 贾谊《治安策》:“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15、治标不治本标:树枝的末梢,指事物的表面或枝节;本:草木的茎或根,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只从表面上、枝节上加以治理,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8章:“伟哥这种药,治标不治本,我劝你还是不试为好。”
16、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17、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18、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19、平治天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0、缮甲治兵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诗经·郑风·叔于田序》:“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
21、无为之治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他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
22、以夷治夷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明史 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23、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24、闵乱思治指怜悯乱世而思盼治世。
25、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26、厉精图治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27、厉精为治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
28、向明而治向明:天将亮;治:治理。天刚亮就开始治事。形容勤于政事。《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29、治国安民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30、治丝益棼整理蚕丝不找头绪;结果越整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更加复杂。棼:纷乱。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31、治乱扶危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
32、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33、拨乱兴治拨:治理;兴:兴起。平定乱世,进行治理。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为会稽太守,拨乱兴治,立文学,学徒以千数。”
34、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5、励精图治励:原作厉;振作;振奋;精:精神;图:设法;谋求;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宋史 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36、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37、反治其身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38、百治百效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39、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0、文治武功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41、治病救人治疗疾病;挽救病人。比喻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纠正错误缺点。晋 葛洪《神仙传》:“沈羲,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42、修齐治平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43、安邦治国使国家安定太平。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44、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45、唐虞之治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古文观止 王鏊〈亲政篇〉》:“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4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7、不治生产治:管理。指不注意或无暇料理自己的生计。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48、天下大治指国泰民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
49、治国齐家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50、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51、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52、冗不见治冗:繁杂;治:治绩。事务繁杂,无所建树。唐·韩愈《进学解》:“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53、长治久安治:太平。国家、社会长期太平安宁。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54、治乱兴亡安定、祸乱、兴盛、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周书·苏绰传》:“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55、厉精求治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悼。”
56、治乱存亡安定、祸乱、存续、灭亡,指国运的各种情况。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57、鸣琴而治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58、治谱家传谱:表册;治谱:指记载治理地方方略的书册。指父子兄弟居官都有治绩。《南齐书·傅琰传》:“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59、诘戎治兵指整治军事。《尚书 立政》:“其克诘尔戎兵。”
60、拨乱为治犹拨乱反治。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故一 土鲁番表文》:“皇上拨乱为治,如月恒之无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