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一片志诚志诚:心意诚恳。一片诚意。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二折:“将一片志诚心写入了冰绡峥,这一篇相思令,寄与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2、降志辱身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3、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4、志趣不凡不凡:不寻常,不平凡。志向很不平常。形容超凡。《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
5、染神乱志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笔头虽写得数句诗,所谓本心不正,脉理皆邪,读之将恐染神乱志,非徒无益。’某佩服其言。”
6、材疏志大谓志向虽大而才能不足。有时用为谦词。宋·陆游《大风登城诗》:“材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7、人穷志短穷:困厄;短:短小。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所谓人穷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8、箕山之志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9、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10、志大才疏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11、甘贫守志甘:情愿,乐意。甘受贫困,守住志节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为你梁鸿甘贫守志,孟光举案齐眉,着小官亲赍此封丹诏,与他加官赐赏。”
12、寒心消志见“寒心销志”。《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
13、有志无时有抱负而时运不济。《后汉书·赵歧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14、气高志大意气高昂,志向远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15、志志诚诚真心实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于是两个志志诚诚,吃了十来日斋,同到寺里,献此宝镜。”
16、有志竟成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17、笃志好学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侯霸传》:“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18、矢志捐躯矢:通“誓”,发誓;捐躯:牺牲生命。立志牺牲而不屈服。《清史稿·尚可喜传》:“惟知矢志捐躯,保国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19、励志竭精指坚定意志,竭尽全力。《汉书·梅福传》:“定以天下布衣励志竭精,以赴延阙。”
20、凶竖得志竖:童仆;凶竖:凶恶的小人。凶恶的小人得行其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
21、燕雀岂知雕鹗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鸿鹄志”。元 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岂知雕鹗志,顽童不解老仙机。”
22、意得志满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23、气骄志满见“气充志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就未免气骄志满,一天一天的放荡恣纵起来。”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5、人穷志不穷穷:困厄。人的处境虽困厄,但志向却远大。张恨水《夜深沉》第40回:“蒋先生,你别瞧我失了业,人穷志不穷。”
26、潜心笃志专心致志。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7回:“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27、夙心往志夙:旧。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魏书·列女传》:“人生如白驹过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闻于没世矣。”
28、赍志以没见“赍志而殁”。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29、鹍鹏得志鹍鹏:传说中的极大的鱼和鸟。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鹏得志秋云长。”
30、放意肆志纵情而无所顾忌。宋·苏轼《超然台记》:“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31、志枭逆虏袅:悬头示众,引申为消灭;逆虏:敌人。指立志消灭敌人。《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32、壮志凌云宏伟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远大。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33、逊志时敏谦虚好学,时刻策励自己。《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34、心小志大办事小心,抱负远大。《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35、志足意满犹志得意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36、傲睨得志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37、精心励志精心:专心,细心;励:磨练。磨炼意志,使心意纯正专一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9回:“此时若能精心励志,尚可救其一二焉。”
38、壮志未酬壮志:宏大的志愿;酬:实现。宏伟的志愿未能实现。唐 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39、志同心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明·陆采《明珠记·访侠》:“官居台省,曾叨宠幸,只为爱山水窠巢,早离脱仕途坑阱。喜你志同心合,志同心合,果然堪敬!和你结师生,共老林泉下,同期大道成。”
40、志广才疏犹志大才疏。宋·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
41、笃志不倦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42、道合志同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43、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44、神志不清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45、人各有志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晋 陈寿《三国志 管宁传》:“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46、冥冥之志冥冥:专默精诚。专默精诚的意志。形容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47、神分志夺神:精神;夺:丧失。精神分散,志气丧失。《元史·张桢传》:“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
48、弹丸黑志见“弹丸黑子”。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49、专心致志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50、志虑忠纯志虑:意志和心思。指忠心耿耿,坚贞不二。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1、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52、志满气得犹志得意满。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53、千里之志远大的志向。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长利》:“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
54、遗形藏志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55、利令志惛见“利令智昏”。《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56、壮志难酬壮志:宏伟的志向;酬:实现。宏伟的志愿难以实现。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壮志难酬。”
57、博学笃志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8、有志者事竟成者:人;竟:终于;成:成功。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59、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60、松柏之志谓坚贞不移的志节。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