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诗以言志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2、志满气得犹志得意满。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3、遗形藏志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4、赍志而没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5、胸怀大志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6、专心致志心里很专一;注意力集中。致:极尽;志:心意;志趣。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7、闲情逸志同“闲情逸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4回:“要知世间好事甚多,谁有那些闲情逸志去做。”
8、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9、安心定志指安下心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
10、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11、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晋·陶潜《读山海经》诗:“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骏马,千里马;枥:马槽。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弹丸黑志见“弹丸黑子”。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14、志志诚诚真心实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于是两个志志诚诚,吃了十来日斋,同到寺里,献此宝镜。”
15、致命遂志致命:舍弃生命;遂:达到,实现。舍弃生命来实现理想。《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16、有志无时有抱负而时运不济。《后汉书·赵歧传》:“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17、放意肆志纵情而无所顾忌。宋·苏轼《超然台记》:“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18、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轻世肆志藐视世俗,放荡心志。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吾与富贵而泏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20、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21、抟心揖志专心一志。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22、志满气骄见“志骄意满”。《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也先不道,志满气骄,将有长驱深入之势,不可不预之防。”
23、辑志协力指同心合力。
24、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晋书 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25、励志竭精指坚定意志,竭尽全力。《汉书·梅福传》:“定以天下布衣励志竭精,以赴延阙。”
26、觊觎之志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亶三人,皆有觊觎之志。”
27、人穷志不穷穷:困厄。人的处境虽困厄,但志向却远大。张恨水《夜深沉》第40回:“蒋先生,你别瞧我失了业,人穷志不穷。”
28、隐居求志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29、志广才疏犹志大才疏。宋·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
30、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庄周《庄子 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31、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邵氏矢志不摇。”
32、志气凌云凌云:直上云霄。志气直上云霄,形容志向高远、意气豪壮。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如今状貌堂堂,威风赳赳,志气凌云。”
33、气得志满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34、潜心笃志专心致志。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7回:“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35、冥冥之志冥冥:专默精诚。专默精诚的意志。形容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36、染神乱志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笔头虽写得数句诗,所谓本心不正,脉理皆邪,读之将恐染神乱志,非徒无益。’某佩服其言。”
37、志洁行芳志向高洁,品行端正。《后汉书 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38、赍志以没见“赍志而殁”。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39、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清 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在康有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见成名动也不动,已自愧悔。”
40、淡泊明志淡泊:生活俭朴;不追求名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三国 蜀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1、意满志得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清 黄宗羲《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
42、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怀;远大的志向。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
43、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44、壮志难酬壮志:宏伟的志向;酬:实现。宏伟的志愿难以实现。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壮志难酬。”
45、降志辱身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46、博闻强志博:广博;闻:传闻;志:记住,记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47、逊志时敏谦虚好学,时刻策励自己。《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48、胸无大志心里没有远大志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49、快心满志见“快心遂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只图一时快心满志,不管犯世途万种危机。”
50、鸿鹄之志鸿鹄:天鹅。天鹅所有的志向。比喻远大志向。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1、洗心革志革:改变。洗去邪恶的想法,改变旧有的心思和意向。《晋书·潘岳传》:“皆延颈以视,倾耳以听,希道慕企,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风,歌来苏之惠。”
52、小人得志小人:旧指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权势。南朝·宋·何承天《为谢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53、志满意得志向实现,心满意足。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阨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54、兵无斗志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
55、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56、松柏之志谓坚贞不移的志节。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
57、怡志养神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58、气骄志满见“气充志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就未免气骄志满,一天一天的放荡恣纵起来。”
59、志大才疏志:抱负;疏:粗疏;薄弱。志向远大;才能不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60、气充志定充:充实,充足。精力充沛,意志坚定。《明史·范济传》:“磨砻砥砺,使其气充志定,卓然成材,然后举而用之,以任天下国家事无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