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正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挢抂过正矫枉过正。谓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2、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3、邪不犯正亦作“邪不伐正”。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4、守正不桡见“守正不挠”。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5、反正还淳见“反朴还淳”。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6、邪不压正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
7、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8、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9、正名责实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10、以正视听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11、正儿巴经亦作“正儿八经”。亦作“正二八摆”。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真正的;确实的。
12、正颜厉色颜: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明 王廷相《雅述》:“有德之人,心诚辞直,正颜厉色,不作伪饰,以为心害。”
13、平头正脸形容相貌端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了。”
14、义正辞约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15、辞严谊正同“辞严义正”。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16、正言厉颜见“正言厉色”。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钱典史听了这话,便正言厉颜的对他说道:‘世兄!用到这样管家,你做主人的总要有点主人的威势才好。’”
17、凛然正气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坦然,眉宇间凛然正气,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
18、不当不正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老汉也分开人丛,不当不正,站在那相公马前。”
19、刚正不阿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20、正大光明公正无私、胸怀坦白的样子。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21、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22、正正堂堂形容正大光明。《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人家的话正正堂堂,料着一时驳不倒。”
23、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24、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25、正法眼藏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26、正色厉声态度严正,言辞严厉。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27、革命反正变革天命,使之恢复正常。借指改朝换代。《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28、邪不干正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29、正色敢言态度严肃,敢于直言。《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30、正视绳行谓言行正直。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31、辞严气正犹言辞严义正。《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32、正中下怀正好对上自己的心意(中:投合;符合;下:在下;自己)。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
33、去邪归正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三国志 蜀志 后主传》:“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载后主刘禅诏曰:“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34、正经八板见“正经八百”。陆星儿《北大荒人物速写》:“铁娃把孩子塞给了秀娟,披着的棉衣也甩到了炕上,正经八板地坐了起来。”
35、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36、党邪陷正与坏人结伙,陷害好人。《旧唐书·宋璟传》:“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37、名正言顺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8、正谏不讳正谏:正言劝谏。指正言劝谏,毫不隐讳。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曰:‘寡人……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39、正大堂煌亦作“正大堂皇”。犹言堂堂正正。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其名衔之正大堂煌,尊荣已极,何谓名衔太新,实尔等听闻未久,觉以为新耳。”
40、正大高明形容为人正直,学识高超。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实耳。”
41、公正廉洁指廉洁奉公,不循私情。清 昭槤《啸亭杂录 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42、挢枉过正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
43、闲话休题,书归正传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鲁迅《呐喊·阿Q正传》:“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44、正道直行按照正道行事。
45、侃然正色刚直严肃的样子。
46、直言正谏同“直言极谏”。《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47、心正笔正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48、归正反本归:回返;反:返回。返归于根本之源。晋·陈寿《三国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义。”
49、正色直绳谓严正执法。《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50、危言正色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51、正色直言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态度严肃,语言正直。形容刚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晋书·王恭传》:“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52、正襟危坐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53、正气之歌形容无私无畏、刚正不屈的精神。宋·文天样《正气歌》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诃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54、正本澄源犹正本清源。《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55、正容亢色谓神色严肃。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56、守正不回坚守正道,不屈从。《周书·王罴传》:“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英也。”
57、正经八本见“正经八百”。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八章:“可是,我们干革命,只要正经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时候儿?”
58、正言厉色正:严正;厉:严厉;色:脸色。话语严正;态度严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59、归正返本归:回返。返归于根本之源。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上书劝寿归正返本,释帝称王。”
60、正直公平公正不偏,处事公道。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