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正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归正反本归:回返;反:返回。返归于根本之源。晋·陈寿《三国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幕义。”
2、正明公道正大光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3、义正辞严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4、风华正茂风:风采;华:才华;茂:茂盛;蓬勃。正是风采动人;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5、正直公平公正不偏,处事公道。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春园》:“我平日所行正直公平,所断之事并无冤枉。”
6、奉公正己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7、心正笔正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8、守正不移守:保持;移:改变。坚守正道而不改变。晋·常璩《华阳国志·后贤志》:“前衡阳内史杨君,忠肃贞固,守正不移。”
9、归正返本归:回返。返归于根本之源。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上书劝寿归正返本,释帝称王。”
10、挢抂过正矫枉过正。谓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
11、正正气气正派。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12、禁暴正乱禁:制止。正:纠正。抑制强暴势力,治理混乱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乱。亦作“禁暴止乱”、“禁暴诛乱”、“禁乱除暴”、“救乱除暴”、“拨乱诛暴”、“止暴禁非”、“禁暴静乱”。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13、正大高明形容为人正直,学识高超。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实耳。”
14、明正典刑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15、闲话休提,书归正传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王朝闻《论凤姐》第16章:“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看来袭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过。”
16、胸中正,眸子瞭眸子:瞳仁,眼睛;瞭:明亮。心地纯正,眼睛明亮。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17、方方正正四四方方,规规矩矩。朱自清《扬州的夏日》:“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18、辞严意正同“辞严义正”。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19、正言不讳说话爽直,毫无忌讳。战国 楚 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20、明公正义见“明公正气”。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7回:“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公正义问他要。”
21、邪不干正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22、中正九品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23、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24、辞严义正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25、正其谊不谋其利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26、矫枉过正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27、正色敢言态度严肃,敢于直言。《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28、凛然正气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坦然,眉宇间凛然正气,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
29、正人君子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新唐书 张宿传》:“宿怨执政不与已,乃日肆谗甚,与皇甫镈相附离,多中伤正人君子。”
30、正经八百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张天民《创业》第二章:“秦发愤却当了真,正经八百地说:‘抗美援朝的时候起的。’”
31、公正无私公道正直;没有私心。荀况《荀子 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32、上梁不正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干坏事。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33、正色厉声态度严正,言辞严厉。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34、正本澄源犹正本清源。《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35、党邪丑正犹言党邪陷正。《明史·路振飞传》:“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36、正大堂煌亦作“正大堂皇”。犹言堂堂正正。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其名衔之正大堂煌,尊荣已极,何谓名衔太新,实尔等听闻未久,觉以为新耳。”
37、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38、危言正色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39、正儿八经正经,严肃而认真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一章:“我才当了四年骑兵,正儿八经地参加战斗也才十四五次。”
40、平心持正主持公正,无所偏倚。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1、守正不回坚守正道,不屈从。《周书·王罴传》:“罴轻侮权势,守正不回,皆此英也。”
42、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43、正视绳行谓言行正直。清·龚自珍《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公有矩德,以蕝其外,正视绳行,无间其里,必能正其人心矣。”
44、返邪归正犹言改邪归正。唐·谭铢《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由此八关,返邪归正,成佛之境矣。”
45、端本正源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晋书·殷仲堪传》:“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
46、邪不压正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压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胜利!”
47、明婚正娶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伤风败俗。”
48、正直无邪公正而无私心。汉顺帝《会葬宋汉策》:“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
49、纯正无邪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50、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51、官清法正清·清廉;正:公正。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
52、公平正直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53、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54、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55、义正词严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
56、反正拨乱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57、奇正相生正面作战与奇袭相结合。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58、归正首丘首:向;丘:土丘。传说狐狸即将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归葬于故乡。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59、义正辞约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60、不务正业务:从事;正业:正当的职业;本职工作。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