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者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者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汉书 韩信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2、观者麕集麕:通“群”,成群。形容观看的人数众多。杨复吉《梦阑琐笔·柴打鼓》:“柴皇急无措,大号,观者麕集询故,柴以实告,众以为狂,柴不得以行乞而归。”
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
4、有长者风长者:年长有德的人。有长者风度。指为人品质高尚,待人宽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荆州刘皇叔……仁慈宽厚,有长者风。”
5、满口之乎者也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6、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7、二者必居其一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8、有志者事竟成者:人;竟:终于;成:成功。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9、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10、应者云集应:应和。响应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形容响应的人多。鲁迅《“呐喊”自序》:“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无名,事故不成’。”
1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先秦 庄周《庄子 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13、观于海者难为水观:看。看过大海再看江河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比喻见过大世面的人眼界高。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14、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语出《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15、痒磨树者因为痒而在树上磨蹭的。
16、秕者先行秕: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17、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18、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武王伐纣平话》下卷:“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19、能者多劳能干的人多干事;多受劳累。先秦 庄周《庄子 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20、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狸:山猫;雄:强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21、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享乐,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22、二者不可得兼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3、识时务者为俊杰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晋 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24、来者勿拒见“来者不拒”。《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令戎于潜。”汉·何休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25、近朱者赤朱:朱砂。靠近朱砂的变红。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人变好。指外部环境具有很大影响。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26、观者成堵见“观者如堵”。明·沈榜《宛署杂记·寺观》:“又见其紫衫衣衲、拽杖挂珠,交错燕市之衢,所在说法衍乐,观者成堵。”
27、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
28、弋者何慕弋者:射鸟的人。射鸟的人无法取得。比喻贤者隐处,免落入暴乱者之手。唐·张九龄《感遇》诗:“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29、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好:喜爱;溺:淹没。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到意外的失败。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30、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人不是有心的,听话的人却认真计较。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正触着阿珠的‘隐痛’,要想保持平静也不可能了。”
31、行者让路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32、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33、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朱自清《儿女》:“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34、自胜者强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刚强。春秋·楚·李耳《老子·道德经》第33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5、博者不知博:广。无事不知的人不能专精一门学问或技能。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6、观者如云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37、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们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负,实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竟可算得千古独步。”
38、来者可追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9、仁者能仁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40、耕者让畔,讼者让田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有纠纷的给对方让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清·汪琬《新修至德庙碑》:“古者政化之成也,则公卿让于朝,士庶人让于都,于鄙,耕者让畔,讼者让田。”
41、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元·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赵氏既昌,合当顺人应天,不宜苦苦直要报仇。”
42、渴者易饮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4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4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新唐书 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45、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46、后来者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史记 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47、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48、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旧唐书 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49、聋者之歌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50、盲者得镜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51、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52、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孔子家语·好生》:“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53、观者如织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大礼预教车象》:“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
54、滔滔者天下皆是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55、鼓刀屠者鼓刀:动刀。宰杀牲畜的屠夫。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战国·楚·屈原《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56、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7、之乎者也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58、士为知己者死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5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欲济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0、荦荦大者荦荦:明显。明显的重大的方面。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