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此呼彼应此:这里。彼:那里。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2、混应滥应指随便答应别人的请求。
3、顺天应时顺:顺从。应:适应。时:时机。指上要遵从天命,下要适应时机。《晋书·羊祜传》:“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4、天人感应感应:交感相应。指有意志的天与世间的人能够交感相应。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感应,阴阳相和。”
5、呼应不灵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
6、连锁反应连锁: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环。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产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莫应丰《将军吟》第20章:“疑问一个套一个,急速地产生了连锁反应,把整个的观念境界全部搅乱了。”
7、应付自如处理事情从容不迫;毫不费力。邹韬奋《经历 英文的学习》:“你在上课前仅仅查了生字,读了一两遍是不够的,必须完全了解全课的情节,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8、乘机应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明·许自昌《水浒记·谋成》:“乘机应变,料难逃漫天圈套,管教似探囊取寄,使人绝倒。”
9、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10、临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6卷:“不过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盖未论临机应变,方略不同。”
11、遂心应手犹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兴哥,阿鹊在向你报喜呢,你到了窑上一定遂心应手的。”
12、心手相应形容手法熟练,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梁书 萧子云传》:“笔力劲骏,心手相应。”
13、应答如注应答:回答;注:水往下倾泻。对答像倾水一样。形容答话敏捷流利。明·焦竑《玉堂丛语·文学》:“文学之臣,苦于考索,求者阗门,而先生应答如注。”
14、遥相应和遥:远。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清史稿·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伪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15、从容应对从容:舒缓,悠然。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16、应时而生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姚华《曲海一勺》:“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17、顺天应命顺:依顺,顺从;命:天命。顺应天意,遵从天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大君代天司命,君命即是天命,天命所在,便是条意外的岔路,顺天应命,安知非福?”
18、应际而生际:形势。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方今大王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19、应接如响响:回声。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20、里应外合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元 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小官须索整点英雄将士,里应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21、出门应辙犹出门合辙。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
22、应图受箓图:河图;箓:符箓。顺应符箓的预言,承受河图的象征。指当皇帝是出于天意。《旧唐书·礼仪志》:“物极而复,天祚我唐,武、文二后,应图受箓。”
2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周易 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24、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
25、及时应令与季节时令相适应。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忙着替孙子做了一套及时应令的棉袍褂,预备开贺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26、一响百应应:响应。一有响声,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27、应天从物应:接受。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周书·武帝纪》:“朕应天从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荡平阳,再举而摧劲敌。”
28、应机权变权:权宜。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29、逐机应变随机应变。《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
30、应刃而解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梁斌《播火记》:“虽然有好多问题事先没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应刃而解了。”
31、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32、同声相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33、应运而出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由此观之,凡为需要所迫,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创造发明,即物类亦有此良能。”
34、应天受命顺应天意,承受天命。《晋书·谢琨传》:“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35、声应气求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36、一应俱全应该有的都齐备了。(一应:所有一切;俱:都)。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37、应节合拍①合乎节拍。②用以比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韦君宜《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他们一面拉风箱一面唱歌,应节合拍。”
38、鸣鹤之应《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39、应对如流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晋书 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40、仓卒应战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41、应天顺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周易 革》:“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42、得心应手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43、应时对景应:适合;对:相合。适合当时的情景。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应时对景,我们各贺一杯,你再说飞觞吧。”
44、应规蹈矩蹈:踩;规、矩: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指拘守旧礼仪与法度。《隋书·音乐志》:“齐之以礼,相趋帝庭,应规蹈矩,玉色金声。”
45、报应不爽报应:佛家语,指因果报应;爽:差失。做恶者必得恶报,从来没有差错的。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四回:“男男女女,人千人万,那一个不说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46、首尾相应应:接应。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应。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47、应天授命顺应天意,承受天命。唐·韦绚《嘉话录》:“乃知圣人应天授命,享国年深,岂是徒然!”
48、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唐·慧能《坛经·般若品》:“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49、万应灵丹能治各种病的灵药。比喻一种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办法。
50、遥相呼应遥远:远远地。应:照应。指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清史稿 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为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5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52、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53、如应斯响形容反响极快。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那满招损、乖致戾的道理,如应斯响。”
54、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55、鳌鸣鳖应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56、适时应务适合时宜,顺应世务。《魏书·良吏传序》:“但廉平常迹,声问难高;适时应务,招响必速。”
57、因果报应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58、天人相应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59、应付裕如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他跟随白大夫将近一年的时间,见习过上千次的大小手术,许多许多大手术他都应付裕如,很有经验了。”
60、此动彼应见“此发彼应”。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