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言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犯言直谏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2、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一点不罗嗦。三国 魏 管辰《管辂别传》:“可谓要言不烦也。”
3、美言不文文:饰。美善的言辞,不需要修饰。汉·扬雄《法言·寡见》:“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4、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哽咽难言不能痛快的说出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袭人哽咽难言。宝玉生恐袭人真告诉出来。”
6、流言飞文犹言流言蜚语。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7、药石之言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旧唐书 高季辅传》:“(太宗)特赐钟乳一剂,曰:‘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
8、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9、烦言碎语烦:多,繁剧;碎:琐碎。形容文词杂乱、琐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接风送行,及至任中,宦囊百凡顺意,这都不为烦言碎语。”
10、一概而言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11、言行不一说的和做的不一致。《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12、人言可畏言:指流言蜚语。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诗经 郑风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3、空言无补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于事没有帮助。陆士谔《续孽海花》第46回:“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14、天子无戏言指帝王说话算数。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重言》:“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15、能言快语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欲遣一文武全备能言快语之士,往聘齐国。”
16、一言丧邦谓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旧唐书·孙伏伽传》:“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
17、无庸讳言不必忌讳这样说。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无庸讳言的。”
18、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9、言出法随言:话;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随:跟随。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清 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20、博闻辩言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21、言简意少简:简练;简洁。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22、不言而喻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3、危言竦论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4回:“滞魄幽魂现形惊异类,危言竦论改过望同胞。”
24、言不达意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25、金石之言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1回:“兄长金石之言,小弟当铭刻肺腑。”
26、七言八语形容人多语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27、日试万言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28、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挚诚恳的话语。元 郑德辉《刍梅香》第二折:“小生别无所告,只索将这肺腑之言,实诉与小娘子。”
29、多言繁称讲话或写文章,浮词很多,不必要地大量引述。多指文风浮华不实。《韩非子 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30、言归正传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
31、难言兰臭难言:谈不上;臭:味;兰臭:像兰花一样的香味。指气味相投的朋友。《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2、托之空言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33、人言籍籍指人们议论纷纷。《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
34、片言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35、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36、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孟尝传》:“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37、涎言涎语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撒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那贾琏撒娇撒痴,涎言涎语的,还只管乱说。”
38、作言造语谓编造虚诞的言辞。《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39、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 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40、言之不尽说也说不完。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玉簪记·陈母投亲>》:“欲说交颐两行,言之不尽,他们亲自到门墙。”
41、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汉·杨修《节游赋》:“于是迂回详观,目周一倦,御于方舟,载笑载言。”
42、坐树无言见“坐树不言”。《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43、忠言嘉谟谟:谋略。忠诚的进盲,出众的谋略。宋·陈亮《谢何正言启》:“举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谟,于斯并建。”
44、腹饱万言指学识渊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45、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他把娇胭腻粉频交易,与我言来语去相调戏。”
46、一言半语指很少的一两句话。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47、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后汉书·杨璇传论》:“风景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48、杜绝言路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49、违心之言违;违背。违背个人心意的言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8回:“仙凡路隔,尤不应以违心之言,释当日之恨。”
50、疾言厉色疾:急速;厉:严厉。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四》:“平居于人无忤,睦亲族以礼,抚臧获以恩,未尝疾言厉色。”
51、言清行浊言辞高洁,行为卑污。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52、意切言尽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唐·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初述感恩陈力之大义,中及朝廷刑政之或阙,意切言尽,神识不昏。”
53、瞽言刍议瞽:瞎眼;刍议:草野平民的言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南齐书·刘善明传》:“不识忌讳,谨陈愚管,瞽言刍议,伏待斧钺。”
54、流言惑众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汉书·翟方进传》:“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
55、冷言热语犹冷言冷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56、闲言赘语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秦牧《艺海拾贝·鹩哥的一语》:“一句千锤百炼、寓意深远的说话,就抵得许许多多不着边际的闲言赘语。”
57、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这里指正经的事情。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58、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汉书 匡衡传》:“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59、忠言奇谋谋:计谋。忠诚的进盲,出众的谋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良传》:“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
60、荒唐之言指荒诞无稽的言论。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篇》:“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