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物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天灾物怪 |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 《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
2、铁腕人物 | 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大都觉得工人们被陆明挑逗起来的不满情绪随着铁腕人物甩出的那个清脆见血的耳光,基本上算是烟消云散了。” |
3、风尘表物 |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晋书·王戎传》:“王衍神恣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 |
4、人非物是 |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 清·洪昇《长生殿·寄情》:“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
5、逍遥物外 |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
6、身外之物 | 个人身体以外的东西;指名誉、地位、权力、金钱等。 | 唐 吴兢《贞观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
7、体物缘情 | 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语出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8、玩物丧志 | 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 《尚书 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
9、暗室求物 |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 《朱子语类辑略 总论为学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搜索不见。” |
10、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11、庞然大物 | 庞然:高且大的样子。形容外表强大;事实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第19卷:“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12、恐遭物议 |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 《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
13、托物连类 | 指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见“托物引类”。 | 明·王炜《书胡立三先生诗稿后》:“诗之为用,共托物连类,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
14、天生尤物 | 指容貌艳丽的女子。 | 明 梅鼎祚《玉合记 砥节》:“看他虽是禅踪,自然冶态,正是那天生尤物,世不虚名。” |
15、残民害物 | 残:伤害。摧残百姓,损害财物。 | 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
16、典章文物 |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 《明史·文苑传·徐一夔》:“幸而天历间虞集倣六典法,纂《经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备。” |
17、物以希为贵 | 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同“物以稀为贵”。 |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 |
18、物极则反 | 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 《鹖冠子·环流》:“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
19、池中之物 | 池:池塘。比喻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 |
20、时谈物议 | 时谈:时人的谈论;物议:众人的非议。指众人的议论。 | 唐·刘子玄《论史上帝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而时谈物议焉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 |
21、物以稀为贵 | 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 唐 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
22、即物穷理 | 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 |
23、物华天宝 |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24、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25、萧然物外 |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
26、怙才骄物 | 犹言恃才傲物。 | 《南史·刘祥传论》:“若夫怙才骄物,公旦其犹病诸,而以刘祥居之,斯亡亦为幸焉。” |
27、讬物感怀 | 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 |
28、托物寓兴 |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宣和画谱·文同》:“凡于翰墨之间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戏。” |
29、厚德载物 |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 《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30、爱人利物 | 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
31、逆天暴物 | 违反天意,残害万物。 | 《文子·精诚》:“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 |
32、比物此志 |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东汉 贾谊《新书 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
33、化为异物 | 化:变化。变成另外的物体。指死亡。 | 西汉·贾谊《鹏鸟赋》:“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
34、一无长物 | 一无:全无;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 《晋书·王恭传》:“吾平生无长物。” |
35、物竞天择 | 达尔文进化论。谓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发展过程。 |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 |
36、物各有主 | 主;主人。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 宋·苏轼《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
37、博物通达 | 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
38、尤物移人 | 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
39、比物属事 | 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汉 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
40、柴天改物 | 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书 武帝纪赞》:“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
41、智周万物 | 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 《周易 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
42、连类比物 | 连:连缀。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对比。 | 《韩非子 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 |
43、恕己及物 | 恕:宽恕;物:指人。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 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泽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其所为以及天下者也。” |
44、玉堂人物 | 泛指显贵的文士。 | 金·元好问《息轩秋江捕鱼图》诗之三:“玉堂人物今何在,纸尾题诗一慨然。” |
45、称物平施 | 称:通“秤”,计重;施:给予。根据物品的多寡来平均分配。 | 《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
46、囊中取物 | 囊:口袋。从口袋中取东西。比喻办事毫不费力就可以办到。 |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
47、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 《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48、以言徇物 | 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 | |
49、民安物阜 | 阜:多。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 明 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
50、辨物居方 |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 《周易 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51、讬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
52、物离乡贵 | 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 明 沈璟《埋剑记 柔远》:“自古道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这语话,信非假,到如今转忆家。” |
53、更无长物 | 更:再;长物:多余的东西。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回:“字画不过三五张,俱是法书名绘,几上一块黝黑的大英石,东墙上一张大瑶琴,此外更无长物。” |
54、盗跖之物 |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55、讬物陈喻 | 借事物设喻。 | |
56、枉物难消 | 谓不义之财难于消受,反而招灾惹祸。 | |
57、推诚接物 |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 | 《晋书·刘元海载记》:“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 |
58、文房四物 | 见“文房四宝”。 | 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
59、托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明·王炜《慈竹堂记》:“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
60、傥来之物 | 傥来:偶然、意外得来的。无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 | 先秦 庄周《庄子 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