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武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武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不文不武既不能文,又不能武。唐 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2、文治武力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3、整军经武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4、武人不惜死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5、偃武休兵见“偃武息戈”。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6、横抢武夺见“横抢硬夺”。郭沫若《羽书集·我们失掉的只是奴隶的镣铐》:“敌人看到我们的觉醒,因而发生了恐慌。假面具剥掉了,露出了它们的狰狞的面孔来横抢武夺。”
7、文昭武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周文王于周为穆,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
8、踵武前贤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战国·楚·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9、偃武櫜兵见“偃武息戈”。《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10、文武全才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艺。《旧五代史 和凝传》:“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
11、携手接武携:牵引;武:脚步。手牵手,跟紧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为人若反是,虽携手接武,终不成道。”
12、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13、圣神文武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书 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14、玩兵黩武轻率无度地使用武力。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骄者玩兵黩武,穷泰极侈。”
15、威武雄壮威力强大,壮盛有气势。毛泽东《论持久战》:“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
16、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现常指既能动笔也有实际工作能力。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17、文修武偃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谓天下太平。唐·王起《鼋鼍为梁赋》:“我皇仁治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
18、苏武牧羊苏武:汉朝时人。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8回:“他取笔就画了一幅苏武牧羊,画了又要我题。”
19、止戈之武戈:兵器。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20、整军饬武整顿军队,治理武备。章裕昆《武昌首义纪实》:“清廷鉴于甲午之败,认为非整军饬武,不足以图存,乃于光绪乙未(1895年),命温台处道袁世凯督练新军。”
21、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22、演武修文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
23、参武错纵形容交互错杂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活数者如揲耆求卦之初,参武错纵而阴阳未分者也。”
24、秉文经武执掌文事,经营武备。南朝 梁 沈约《王亮等封侯诏》:“秉文经武,任惟腹心。”
25、奋武扬威振奋勇气,施展威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26、穷兵黩武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27、参武错综错综:交错综合。形容交互错杂《周易·系辞上》:“参武以变,错综其数。”
28、宣威耀武耀:炫耀;武:武力。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29、汉武托孤汉武:汉武帝;孤:遗孤。汉武帝把8岁的儿子托霍光辅佐。
30、武昌剩竹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晋书 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作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其综微密,皆此类也。”
31、经文纬武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唐 许敬宗《定宗庙乐议》:“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
32、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清和六合,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33、文韬武略文有计谋;武有策略。指智勇双全。韬、略:《六韬》、《三略》是古代的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计谋策略叫韬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地网天罗?”
34、耀武扬威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也作“扬威耀武”。元 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
35、我武惟扬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36、武断乡曲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史记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37、继踵接武踵:脚后跟;武:足迹。脚后跟接脚后跟,足迹挨足迹。形容人数众多而拥挤不堪或接连不断。明·归有光《送张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与其居于乡者,继踵接武。”
38、秉文兼武犹言能文能武。唐 牛肃《纪闻 吴保安》:“李将军秉文兼武,受命专征。”
39、揆文奋武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语出《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
40、兼资文武兼资:兼有。兼备有文才武略的人。指文武全才。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平陵朱云,兼资文武,患正有智略。”
41、弄文轻武弄:戏弄,玩弄。耍弄文士的策略,轻视运用武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绍怒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
42、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汉·荀悦《汉纪·宣帝纪》:“文武兼备,惟所施设。”
43、踵武相接同“踵趾相接”。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且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44、文经武纬①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②菊花的一种。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唐·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步。”
45、文武兼济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喜看《春秋左传》。”
46、威武不屈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威武:权势;武力。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7、文恬武嬉文官武将都耽于安乐;不以国事为务。文:文官;武:武将。唐 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48、经武纬文经:丝织品的直线;武:武功;纬:丝织品的横线;文:文治。以武功和文德治理国家。南朝·梁·沈约《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
49、赳赳武夫赳赳:雄壮威武的样子。形容雄壮威武的勇士。《诗经 国风 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50、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51、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晋书 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52、黩武穷兵滥用兵力,任意征讨。《周书 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
53、绳其祖武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诗经 大雅 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54、废文任武文:文治;任:任用;武:武力。废掉文治,任用武力。指轻文重武。《战国策·秦策》:“仍废文任武,缀甲历兵,效胜于战场。”
55、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56、偃武行文同“偃武修文”。《史记·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57、文治武功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58、朱雀玄武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形容阵容整齐。西汉·戴圣《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59、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
60、扬武耀威见“扬威曜武”。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