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弃信忘义 | 弃:丢弃;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
2、公而忘私 |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 汉 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
3、忘战必危 |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 | 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4、乐而忘返 | 返:回还。快乐得忘了回去。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 《晋书 符坚载记上》:“坚尝如邺,狩于西山,旬余,乐而忘返。” |
5、萱草忘忧 | 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指想法解忧。 |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
6、忘形交 | 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 | 《新唐书 孟郊传》:“孟郊者,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愈一见,为忘形交。” |
7、乐以忘忧 |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8、负恩忘义 | 见“负恩背义”。 | 元·施惠《幽闺记·虎头遇旧》:“紧降阶,释缚扶将起,是兄弟负恩忘义。” |
9、忘年交 | 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 《南史 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
10、忘寝废食 | 寝:睡觉。废:废止,停止。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 | 宋 司马光《进五规状 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
11、指敌忘身 | 指敌:与敌人作战。与敌人作战,要舍生忘死,勇于牺牲。 | 战国·尉缭《尉缭子·兵教下》:“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 |
12、留连忘返 | 指喜欢一个地方或环境或伴随情况而延缓启程,舍不得离去。 | 《南史·刘纡传》:“每游山泽,辄留连忘返。” |
13、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
14、盛不忘衰 | 盛:兴隆,盛大。兴盛时不忘记衰败时。形容安不忘危,能深谋远虑。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及孝元时,仪罢守塞之备,侯应以为不可,可谓盛不忘衰,安必思危,远见识微之明矣。” |
15、铭感不忘 | 铭:在器物上刻字,比喻记在心里。深刻地记在心里,感激不忘。 | 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义释放,已是铭感不忘,厚贶断不敢受。” |
16、宠辱皆忘 |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17、舍死忘生 |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
18、太上忘情 | 太上:指圣人。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19、至仁忘仁 | 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故至德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 |
20、负义忘恩 |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和好处,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一个个背槽抛粪,一个个负义忘恩。” |
21、废寝忘食 | 废:停止。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 南朝 齐 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22、圣人忘情 | 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23、乐道忘饥 | 谓醉心于圣道。 | 《晋书·乐志》:“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
24、丢三忘四 | 见“丢三落四”。 |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2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26、背义忘恩 | 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 |
27、殉义忘身 | 殉:献出生命。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 《陈书·鲁广达传论》:“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
2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29、乐而忘归 | 乐:喜悦。非常快乐,竟忘记返回。形容非常留恋。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 |
30、殉义忘生 | 殉:献出生命。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 唐·陈子昂《为苏宏晖谢表》:“臣等殉义忘生,报恩惟死,不任感激庆戴之至。” |
31、久要不忘 | 久要:旧约、旧交。不忘旧约或旧交。 |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32、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
33、恋新忘旧 | 恋慕新的,忘却旧的;对爱情不专一。 | 《群音类选·八声甘州·闺情》:“从他别后,杳无半纸音书,多应他恋新往旧,撇得我一日三餐如醉痴。” |
34、忘年之好 | 忘记年龄的交友。即不拘年岁行辈产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 南朝 宋 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 |
35、出公忘私 |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尽扫刮同异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称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
36、得新忘旧 | 得:得到。得到新的,忘掉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 明·胡文焕《前腔八首》:“得新忘旧,到前丢后,妄想处一味骄矜,满意时十分驰骤。” |
37、乐而忘忧 | 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 |
38、永志不忘 | 永远记住,不遗忘。 |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
39、贪蛇忘尾 |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 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
40、忘年之交 | 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
41、得鱼忘筌 | 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 庄周《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42、日旰忘食 |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 《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
43、舍生忘死 |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弃。 | 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说与俺能争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将。” |
44、得鱼忘荃 | 比喻已达目的,即忘其凭借。“荃”亦作“筌”。 |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
45、忧国忘身 | 忧:忧虑。一心忧虑国事,忘了自身安危。 | 《晋书·淮南忠壮王允传》:“故淮南王允忠考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 |
46、忘啜废枕 | 谓不食不眠。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
47、念念不忘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
48、不忘沟壑 | 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歧注:“志士守义者也,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 |
49、徇国忘家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不顾个人家庭得失与安危。 | 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忧己。” |
50、汲引忘疲 | 汲引:从井里提水,比喻引荐和提拔人才。引荐和提拔人才而忘记了疲劳。 | 唐 骆宾王《上衮州刺史启》:“汲引忘疲,奖题不倦。” |
51、铭记不忘 | 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 梁晓声《表弟》:“我相信,他将庆幸自己的生活里出现过那么一个女孩儿,他将对我终生铭记不忘!” |
52、贵人多忘 | 讥诮显贵者不念旧交。亦嘲人健忘。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53、忧国忘私 | 忧:忧虑。忧虑国事,忘记了私事。 | 《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
54、心手相忘 | 极言得心应手。 |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子瞻机神敏妙,比及暮年,心手相忘,独立千载。” |
55、忘乎其形 | 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 郭沫若《高渐离》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摇动其身体,愈向高渐离身旁走去。” |
56、记功忘过 | 见“记功忘失”。 | 明·张居正《为故大学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纳,记功忘过者,明主之深仁也。” |
57、治不忘乱 | 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 | 《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58、知安忘危 | 只知道过太平日子而忘记了危险的时候。 | 晋·潘岳《秋兴赋》:“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59、国而忘家 |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
60、忘象得意 |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 | 南朝·齐·刘邙《答竟陵王子良书》:“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