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退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退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倒,反。比喻学习或做事一定要克服困难,努力向前。《怀念刘少奇同志·片断回忆寄深情》:“他常对工作人员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进退中度见“进退有度”。《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3、进荣退辱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4、进退应矩前进后退均合规矩。《宋书·乐志》:“旄旍指麾,进退应矩。”
5、进退为难见“进退两难”。《魏书·李冲传》:“若容舟楫,必须停滞,师老粮乏,进退为难。”
6、进退两难进和退都有困难。形容处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元 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7、旅进旅退旅:共,同。与众人一起进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没有什么主张。《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8、进退维亟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明·何景明《中林之棘》诗:“岂不是思,进退维亟。”
9、车无退表兵车无后退的标志。引申为军队决不退却。《国语·晋语上》:“张侯御曰:‘三军之心在此车也,其耳目在于旗鼓。车无退表,鼓无退声。’”
10、牛饩退敌饩:活的牲口。用牛羊击退敌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弦高以牛饩退敌,墨翟以萦带全城。”
11、打退堂鼓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12、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3、退让贤路退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14、勇退急流勇:果敢;退:退却,离去。比喻在官场得意时及时隐退,以明哲保身。宋·陆游《福州请仁王坚老疏》:“勇退急流,虽具衲子参寻之眼;旁观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诚。”
15、进退消长见“进退消息”。清·魏源《〈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君在乾隆末,与大学士和珅同朝,郁郁不合,故与《诗》《易》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往往发愤慷慨,流连太息,读其书可以悲其志云。”
16、退有后言当面顺从答应,背后进行非议。《尚书·益稷》:“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17、进退荣辱谓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18、进退跋疐犹言进退两难。《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19、挥戈退日见“挥戈反日”。朱德《赠友人》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20、进贤退佞犹言进贤黜佞。郑观应《论普国中只事略》:“凡不能进贤退佞,安内攘外,而徒以小康谨安常习故者,皆耻也。”
21、进退无依谓前进、后退均无所凭依。晋·道安《平心露布文》:“师旅困穷,城池陷露,君臣失色,进退无依。”
22、进退无所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明·孔迩《云蕉馆纪谈》:“妇怀孕十月已足,适至万山之门首而产,时将夜半矣,进退无所,不得已就于门下,以手扳门环生一女子。”
23、进锐退速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
24、知难而退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25、退避贤路贤路:贤人出任的路。指辞去职位,让贤人接替。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退避贤路’。”
26、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汉 荀悦《汉纪 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27、进退无途同“进退无路”。《魏书·郦范传》:“腹背受敌,进退无途,虽有韩白,恐无全理。”
28、进退首鼠进退不定;犹豫不决。首鼠,踌躇。宋·陈亮《与应仲实书》:“又思此别相见定何时,进退首鼠,卒以其所欲求正于仲实者而寓之书。”
29、退旅进旅一起进退。
30、以进为退为了退却而采取进攻。《孙子·行军》:“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31、进退两端进退两难,迟疑不决。唐·张鷟《朝野佥载·张鷟》:“首鼠之士,进退两端。”
32、进俯退俯前进后退都不齐一。
33、以退为进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用退让作为手段求得前进。汉 扬雄《法言 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34、进退有节谓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唐·王起《昆明池习水战赋》:“观乎作军政,临武事,进退有节,沿回趋利。”
35、进退失所见“进退无所”。清·唐才常《辨惑》:“然则漠视君民,孤身遁世,进退失所,首鼠两旁,其与存者几何?”
36、进退有常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鹖冠子 泰鸿十》:“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进退有常。数之稽也。”
37、退藏于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38、不知进退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39、出处进退出仕或隐退。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40、有进无退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军中无戏言!吾二人当亲冒矢石,昼夜攻之,有进无退。”
41、进退消息增减;变化。清·魏源《圣武记》叙:“因以溯洄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
42、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进:前进;退:退却;守:防守,固守。前进可以攻击,后退可以固守。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明·归有光《菎山县倭寇始末书》:“凡此数事,果能断自乃心,豫有成算,则用足兵强,形势险固,人心坚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43、进道若退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44、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45、进善退恶进用贤善,黜退奸恶。《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进善退恶。”
46、进退亡据同“进退无据”。《魏书·袁翻传》:“且三雍异所,复乖卢蔡之义;进退亡据,何用经通?”
47、进贤退愚进用贤能,黜退愚懦。宋·苏轼《贺正表》:“进贤退愚,蛮夷率服。”
48、进退无据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后汉书 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49、退思补过退思:退朝后检查自己的言行;过:过失,错误。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50、进退裕如谓前进和后退均从容不费力。宋·陈鹄《耆旧续闻》第三卷:“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须鞭勒,无不当人意。”
51、一退六二五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欧阳山《三家巷》:“陈家的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人素来不结交官府,推得干干净净!”
52、进退履绳见“进退中绳”。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
53、进退损益增减变动。南朝·宋·慧琳《武丘法纲法师诔》:“来不濡足,去不绝……进退损益。”
54、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
55、退步抽身指辞去官职,退居家中。
56、节节败退形容接连失败退缩。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南北两战场节节败退,长江要塞节节失守。”
57、进退狼狈进退两难;陷于困境。《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58、进退失据据:依据;凭借。前进、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安身;亦指进退两难。宋 陈亮《谢安比王导》:“温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故气不足以决之,而进退失据。”
59、进退惟谷见“进退维谷”。《晋书·殷仲堪传》:“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惟谷。’”
60、进退失图前进或后退都有错误。谓指挥失策。《魏书·傅永传》:“叔业进退失图,于是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