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通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通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融会通浃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2、六通四辟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3、通人达才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4、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5、时运亨通指时运好,诸事顺利。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终有日时运亨通,封侯拜相,扬名六国。”
6、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7、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8、通同作弊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与孩儿通同作弊,乱我家法。”
9、里通外国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10、旁通曲畅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达。
11、通行无阻阻:阻碍。顺畅通行,没有阻碍。邹韬奋《抗战以来·审查父老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这种新发明恐怕只能在现状下的中国可以通行无阻。”
12、通变达权同“通权达变”。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13、一窍不通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4、通权达变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15、通无共有见“通共有无”。宋·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建翁内事两世母,奉从兄,抚幼弟;外交朋友,接乡里,通无共有。”
16、一通百通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通:通晓;懂得。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17、水泄不通泄:泄漏。原意为水都流不出去。形容拥挤和包围得非常严密。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佛事门中,风行草偃。”
18、通宵彻夜整夜。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他爱我……通宵彻夜之妙。你与姐姐说,不要轻慢人。”
19、目达耳通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20、融释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清 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21、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云笈七签》卷四七:“太上四明,九门发精,耳目玄彻,通真达灵。”
22、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23、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24、通权达理通晓权宜与事理。汉·王粲《弹棋赋》序:“因行聘志,通权达理,六博是也。”
25、文理不通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26、万事亨通一切事情都很顺利。亨:顺利;通:通畅。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27、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
28、淹会贯通犹融会贯通。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
29、通力合作不分彼此;共同努力。通:联合。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盍彻乎”宋 朱熹注:“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30、达权通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31、通共有无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32、扞格不通扞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固执成见,不能变通。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33、通前澈后见“通前彻后”。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只要这等通前澈后一算,就知道这书不是脱岔露空了。”
34、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秦牧《艺海拾贝 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35、通都大埠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燕斌《<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近年以来,朝野上下,始从事于女子教育问题,通都大埠之间,女校相继成立。”
36、串通一气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37、通工易事见“通功易事”。清·魏源《默觚·治篇》:“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38、水洩不通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同“水泄不通”。
39、通幽动微见“通幽洞微”。《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推五岳即须臾,制约宇宙,造化之内,无人可皆,通幽动微。”
40、声气相通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41、通达谙练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人既如此通达谙练,岂有连个礼的轻重过节儿,他也不明白的理?”
42、通商惠工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43、呼吸相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44、通情达理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45、通才练识博学多才,见识练达。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46、通前至后见“通前彻后”。《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47、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48、知书通礼有才学,懂礼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49、大显神通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50、通财之谊谊:交情。在钱财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的交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51、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52、风通道会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
53、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54、一脉相通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55、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56、通上彻下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3卷:“天地是举其大体而言,鬼神是举其中运动变化者,通上彻下而言。”
57、绝地天通绝:断绝。断绝天神降落地上,地神升到天上。指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秩序纪纲。《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58、通才硕学学识通达渊博的人。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59、通宵彻旦见“通宵彻昼”。《九尾鱼》第169回:“秋谷知道自己寒热来得厉害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通宵彻旦的伏侍,心上十分感激。”
60、水楔不通见“水泄不通”。《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县相知,榜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