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体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体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卑身屈体指弯腰俯首,屈从奉迎。参见“卑身贱体”。
2、屈节卑体屈节:折节;卑:低。降低自己的心志低声下气去服侍别人。东汉·班固《白虎通·姓命》:“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
3、黄袍加体见“黄袍加身”。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4、香肌玉体形容美女的肌肤的娇嫩温香。代指美女。明·杨慎《洞天玄记》:“我这里自揣,竡划,稳步决,尽平生手段神灵大,夺了你香肌玉体却归来。”
5、体国经野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国家。《周礼 天官 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6、赤身露体指露出大部分身子,也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露体,或睡或坐。”
7、魂不附体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8、仪静体闲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9、衣不蔽体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充口。”
10、称体裁衣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明·杨基《初春诗》:“踏青鞋袜平头制,试暖以上称体裁。”
11、遐迩一体谓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12、羊体嵇心羊:南朝宋羊盖;嵇:南朝宋嵇元荣。指精于琴艺,深得琴师心法和技巧。《南史·柳恽传》:“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
13、体物缘情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语出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14、同功一体指功绩和地位相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
15、体大思精体:体制,规模;思:思虑;精:精密。指著作规模宏大,思虑精密。南朝 宋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16、相体裁衣相:视。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而做出计划和行事。清·李渔《巧团圆·认母》:“且把他性情伎俩数说一番,看他做得什么事来,然后相体裁衣,把个地位安顿他便了。”
17、虎体元斑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元斑将相孙。”
18、虎体原斑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元·无名氏《雁门关》第二折:“花根本艳,虎体原斑。”
19、切身体会指自身遇到的经验。浩然《艳阳天》第63章:“团支书这几句话,是她这一程子的切身体会。”
20、一体知照一体:一律。一律知晓。
21、降颜屈体犹言卑躬屈膝。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三年奏最,上台即以两衙门待之,降颜屈体,反祈他日之陶铸;而二甲之为主事者,积资待次,不过两司郡守。”
22、此事体大事体:事情。这事关系重大,牵涉面广。亦作“兹事体大”。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二表》:“此事体大,乞垂圣鉴,特降中旨。”
23、月露之体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语本《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语本《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24、一心同体犹言同心同德。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
25、量体裁衣量:计量。根据自己的身体长短来裁衣服。比喻按具体情况办事。《南齐书 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26、千金贵体形容富贵女子的娇贵身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3回:“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她玩?”
27、恫瘝一体恫瘝:病痛,疾苦。指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看作自己的痛苦。太平天国·黄期陛《建天京于金陵论》:“恫瘝一体,休戚相关,恩膏覃敷,海宇均蒙雨露沾濡。”
28、不成体统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29、体体面面指人光彩荣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2回:“看来这件事可以做得体体面面,把老人家送回家去。”
30、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31、宽严得体得体:合乎分寸。宽厚和严格掌握得恰如其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9回:“众将见绤彀宽严得体,无不悦服。”
32、体贴入妙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清·昭梿《啸亭杂录·檀栾卿》:“姿容艳丽,性格柔婉,所演剧甚多,俱能体贴入妙。”
33、身轻体健身:躯体;健:健壮。身体健壮,行动灵活。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沿路上身轻体健,这搭儿筋乏力软。”
34、神不主体神:精神;主:掌管,主宰。神志不能主宰自己的躯体。形容恐惧的样子。宋·张齐贤《洛阳搢绅归闻记·梁太祖优待文士》:“荀鹤惨悴战栗,神不主体。”
35、神不附体形容心神不定。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早是身体不快,又遇着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体,何时是可也。”
36、青紫被体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被:同“披”。指身居高官。汉·扬雄《解嘲》:“纡青拖紫。”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印绶,汉制公侯紫绶,九卿青绶。”刘良注:“青紫,并贵者服饰也。”
37、混然一体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38、一体知悉一体:一律。一律知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
39、顾大局,识大体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受损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
40、衣不遮体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6回:“后来自己落魄,病在店中,衣不遮体,食不充饥。”
41、斯事体大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汉 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42、赤身裸体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谁或坐。”
43、虎体鹓斑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花根本艳公卿子,虎体鹓斑将相孙。”
44、居移气,养移体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奉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45、一体同心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6、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
47、不知大体知:知道;大体:重要的道理。不懂得大道理或从全局出发。《旧唐书·田弘正传》:“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报。”
48、隐占身体隐藏、掩护自己真面目的意思。
49、躬体力行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林语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倘是有人不但躬体力行其乐天主义,也只好送入疯人院妥当。”
50、年老体衰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七章:“再想到母亲时,又感到她年老体衰,像她这样年岁的人……”
51、遍体鳞伤遍:普遍;全面;鳞:鱼鳞。全身受伤;伤痕 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体鳞伤,着实走不动了。”
52、魂不赴体同“魂不附体”。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霎时间把刀破开肚皮,取出心肝,呈上娘娘,惊得宣赞魂不赴体。”
53、柔肤弱体谓柔弱的身体。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
54、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55、无关大体对整个局势没有影响或关系。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正叫做事属偶然,无关大体。”
56、称体载衣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57、体察民情体察:考查,观察。考察民间生活生产情况。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上命差来此处歇马,体察民情。”
58、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
59、心宽体肥指人心胸开阔,身体舒泰。后指心情愉快安逸,因而身体发胖。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待雄飞海内应天几,纵饥寒心宽体肥。”
60、体无完皮同“体无完肤”。晋·郭讼《魏晋世语》:“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