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索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索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浮收勒索见“浮收勒折”。《清史稿·高宗纪四》:“辛酉,以图思德劾苏墧浮收勒索,命袁守侗等严鞫之。”
2、暗中摸索摸索:探索、寻求。①本指在黑暗中寻求。②指写作时只是凭空虚构。③比喻无人指教;完全靠自己探求门径、钻研事理。唐 刘餗《隋唐嘉话》中卷:“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着,亦可识之。’”
3、深思苦索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明 胡应鳞《诗薮 外编二》:“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4、一索成男见“一索得男”。宋·王迈《贺陈讲书谋仲诹璋庆》诗:“十为良月阳将长,一索成男喜可知。”
5、赜探隐索赜:幽深难见。指探索事物的奥秘。《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6、擿植索涂见“擿埴索涂”。唐·段成式《酉阳杂姐续集·支诺皋上》:“方之蒙袂辑履,有愤于黔娄,擿植索涂,见称于扬子,差不同耳。”
7、涵泳玩索涵泳:深入体会。深入探索体味。宋·朱熹《朱子语类·性理》:“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8、知尽能索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史记·货殖列传》:“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9、悉索敝赋悉:全部;索:尽;敝:谦辞,谓不精良。指尽全国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来供应。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
10、探奥索隐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11、索垢寻疵索:搜寻。垢:污垢,脏东西。疵:毛病。形容故意找毛病、挑剔。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被咱家识破他行止,因此上索垢寻疵。”
12、搜索肾胃形容竭力思索。指构思诗文。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苦心竭思,搜索肾胃,如与世士出寄作新,夸多而斗捷,以角一时之名者。”
13、一索得男旧时指头胎生子。《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14、遣愁索笑消愁求乐。清孙原湘《<履园丛话>序》:“履园主人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着《丛话》二十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15、利利索索干脆利落。萧红《旷野的呼喊》:“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16、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明 杨慎《丹铅杂录 论衡》:“盖文有以含蓄不尽为工者……说尽,则索然无味。”
17、摘埴索涂盲人以杖点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为。严复《救亡决论》:“凡舟车之运转流行,道里之险易涩滑,岩墙之必压,坎陷之至凶,摘埴索涂,都忘趋避。”
18、不加思索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19、朽索驭马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奔驰的马。形容倾覆的危险十分严重。多含戒惧之意。亦作“腐索御马。”《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20、敲榨勒索见“敲诈勒索”。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21、倒裳索领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22、吹垢索瘢犹言吹毛求疵。清·叶适琯《吹网录·亭林年谱有沿误处》:“石州此谱为二百年来仅有之作,余非敢咱们垢索瘢,正以其大体既醇,更愿为去微瑕以归粹美耳。”
23、寻弊索瑕犹言吹毛求疵。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江陵议分祀天地》:“江陵身后,攻之者寻弊索瑕,以功为罪。”
24、朽条腐索朽腐的绳索。汉·焦赣《易林·节之豫》:“朽条腐索,不堪施用,安静候时,以待亲知。”
25、擿埴索途见“擿埴索涂”。
26、不假思索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27、犬马齿索齿索:没牙。狗和马老了,牙都掉光了。谦称自己年老体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28、探幽索隐同“探赜索隐”。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29、意兴索然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兴索然。左右问曰:‘将回宫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仙人岛》:“绿云顾父曰:“圣人无字门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闻之,意兴索然。”
30、索然寡味寡:少,缺少。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然以空疏者为之,则枯木朽荄,索然寡味,仅得其转折波澜。”
31、兴味索然一点兴趣也没有。索然:毫无兴趣的样子。清 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32、披麻带索犹披麻带孝。元·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老贼!你年七八十岁,也不识做孝。披麻带索便是孝。”
33、年迫日索谓老年逼近,馀日不多。
34、索尽枯肠索:寻找,搜索;枯肠:枯渴的肠。比喻费尽心思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0回:“来秋的令烦得很,令人索尽枯肠。”
35、擿埴索涂擿埴:敲地;索:探求;涂:道路。指盲人用杖点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36、锐挫气索谓因受挫而气势丧尽。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任举败没,锐挫气索,晏起偷安,将士不得一见。”
37、吹毛索垢同“吹毛求疵”。清·顾炎武《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38、探赜索隐探:寻求,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39、冥行盲索比喻不明情况而工作。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40、洗垢索瘢见“洗垢求瘢”。明·杨慎《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于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41、勒索敲诈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42、伸钩索铁伸:伸直;索:绞合。把钩伸直,绞铁成索。形容力大。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
43、大寒索裘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44、名缰利索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45、寻瘢索绽谓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清·洪昇《长生殿·幸恩》:“娇憨使惯,寻瘢索绽,一谜儿自逞心胸。”
46、干脆利索同“干脆利落”。莫应丰《将军吟》第24章:“‘回去,回去!’政委朝门外把手一挥,干脆利索地答复了他。”
47、作作索索象声词。描写老鼠活动的声音。《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有鼠作作索索。”
48、奔车朽索朽:腐烂;索:绳子。用朽烂的绳索去套奔驰的马车。形容事情非常危险,应十分警惕。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49、八索九丘古书名。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50、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51、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52、兴致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53、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54、搜索枯肠枯肠:心肠都枯干了。比喻写作思路贫乏。形容极力冥思苦想的样子。明 邵璨《香囊记》:“老夫如今年迈,没心绪搜索枯肠,偷今换古,就把老年登科作一首。”
55、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清·王晫《今世说·规箴》:“吾侪本相好,攻瑕索垢,当猛鸷如寇雠,毋留纤尘,为后人口实。”
56、钩深索隐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57、按图索骏指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参语出《汉书 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58、索垢吹瘢犹言吹毛求疵。清 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 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谁知银汉阻良姻。狰狞关吏多威陷,索垢吹瘢不放行。”
59、离群索居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60、披毛索靥比喻故意挑剔毛病。《抱朴子·接疏》:“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披毛索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