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予人口实予:给予;口实:话柄。给人留下指责的话柄。
2、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表面上很空虚,实际上作好了充分准备;表面看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32章:“但臣与逆贼周旋三年,深知逆贼狡计甚多,常常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3、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未迟。”
4、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契讷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5、春花秋实见“春华秋实”。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6、名同实异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实异者也。”
7、真情实感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
8、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9、不合实际指想法、计划等不现实。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10、名贸实易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11、衔华佩实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徵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12、镌空妄实犹言凭空穿凿,不切实际。宋·曾敏行《独酷杂志》:“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
13、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14、实打实结实对结实。指实实在在。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2回:“内中也有游花僧人,只道成员外的小老婆出家,不知怎生丰彩,往往走来摩揣,又从人头讨着了个实打实的风声,都不来了。”
15、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16、再实之木根必伤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马皇后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17、逃避现实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18、循名核实犹言循名责实。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
19、实报实销支出多少报销多少。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3章:“将来花多花少,实报实销,我也不多要你一个。”
20、足踏实地犹言脚踏实地。徐铸成《报海旧闻》五一:“所有有灵魂的人,都应足踏实地,奋发自雄。”
21、事实胜于雄辩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鲁迅《<热风>题记》:“现在拟态的制服早已破碎,显出自身的本相来了,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22、捐华务实捐:舍弃;务:勉力从事。抛弃浮华,务求朴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禁采供不时诏》:“收豪家之利,笼非膳之翼,为童戏之资,岂所以还风尚本,捐华务实。”
23、开华结实生出花朵,结成果实。比喻工作、学习等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宋·释惟白《续传灯录·万寿普信禅师》:“无影树栽人不见,开华结果自馨香。”
24、真脏实犯脏物上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25、千真万实形容情况非常确实。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据叔叔说得千真万实,则是天地生人之性情,皆不灵矣,则是圣贤之名教,皆假设矣。”
26、忠实心诚指忠厚老实,诚心诚意。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27、缘名失实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28、老实巴交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徐光耀《平原烈火》:“一个一个心慈面善,全是老实巴交的。”
29、避实击虚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30、循名校实循:依照;校:查对。按照名义来要求内容,以考察是否名副其实。《晋书·刘弘传》:“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31、名不符实名声与实际不符。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32、开花结实见“开华结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腹中无滓秽,但有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矣。”
33、考名责实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34、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5、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36、足履实地履:踩踏。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宋史·刘甲传》:“生平常谓:吾无他长,惟足履实地。”
37、华而不实华;同“花”;开花;实:结果实。光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里空虚;有名无实。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38、脚踏实地脚踏在实在的地上。比喻做事认真、踏实、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39、名实难副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0、实偪处此《左传 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41、飞升腾实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42、循名课实犹言循名责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章为本者也。”
43、根究着实
44、舍实听声不察实际,只听虚名。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45、循名覈实犹言循名责实。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46、名不副实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47、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48、踏踏实实非常实际,一点也不浮躁。指不做出某种炫耀的显示的行为。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四章:“咱心里踏踏实实,胆正着哩。”
49、货真价实货物质量好;价格公道;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也可形容地道、不走样、不离谱。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50、实实在在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40回:“八王就实实在在问话,孩儿也细细告诉了他,就求他请诏。”
51、既成事实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52、躬行实践亲身实行或体验。明·张居正《请申归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
53、真凭实据真实可靠的凭据。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0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是个真凭实据。”
54、真真实实指十分真实可靠。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弟兄三个,真真实实地并没半点儿假!”
55、明码实价明码:指标明的价格。指公开标明的真实价格或处事不折不扣。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这家的主人,是明码实价的汉奸,伪军的少将。”
56、荷枪实弹荷:扛;实:充实。指扛着枪;子弹推上枪膛。形容全副武装。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冲要的马路和街道忽然密布了荷枪实弹的武装岗位。”
57、秋实春华比喻德行和才华。清 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参见“春华秋实”。
58、浮而不实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59、切合实际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实际情况。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
60、名声过实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