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实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实事求是 | 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 东汉 班固《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 2、实繁有徒 | 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
| 3、名实不副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 |
| 4、贻人口实 | 贻:给;口实:话柄;即可让人利用的口实。指做事说话不小心;给人留下话柄。 | 清 唐才常《上欧阳中鹄书》:“安得有此巨款?如此事果成,必贻人口实。” |
| 5、不合实际 | 指想法、计划等不现实。 |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凡是主观主义的,不合实际的,都是错误的。” |
| 6、名不副实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 | 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
| 7、不实之词 | 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 |
| 8、开花结实 | 见“开华结果”。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56卷:“腹中无滓秽,但有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矣。” |
| 9、有名亡实 | 见“有名无实”。 | 《汉书·循吏传·黄霸》:“臣敞非敢毁丞相也,诚恐群臣莫白,而长吏守丞畏指……并行伙貎,有名亡实。” |
| 10、虚往实归 |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 先秦 庄周《庄子 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
| 11、亏名损实 | 亏:损耗。名和实都受到损失。 | 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至于亏名损实,为国为身,知其不可。” |
| 12、名副其实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
| 13、开华结实 | 生出花朵,结成果实。比喻工作、学习等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万寿普信禅师》:“无影树栽人不见,开华结果自馨香。” |
| 14、脚踏实地 | 脚踏在实在的地上。比喻做事认真、踏实、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
| 15、真枪实弹 |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
| 16、查无实据 | 查究起来,没有确实的根据或证据。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01回:“那两个差头,白白的又发了一注子大财,只以‘查无实据’禀报县公完事。” |
| 17、向声背实 |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
| 18、再实之根必伤 | 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 《淮南子 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
| 19、诚心实意 | 见“诚心诚意”。 | 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
| 20、名实相称 | 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2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 |
| 21、严严实实 | 不留空隙或出口。形容非常严密。 |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严严实实压在心底的热泪,涌满眼眶,忍不住流了下来。” |
| 22、衔华佩实 | 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徵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
| 23、老实巴脚 | 谨慎小心,平庸厚道的样子。 | 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十章:“暗喜他们这软硬妙剂,对付这个老实巴脚的乡下女人,算是对上症了。” |
| 24、传闻失实 | 传闻:听别人所讲。传言已经不符合真实情况。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水经注>》:“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 |
| 25、循名考实 | 循:依照;责:要求。按其名而求其实,要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 | 三国 魏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
| 26、春花秋实 | 见“春华秋实”。 | 清·钱泳《履园丛活·梦幻·永和银杏》:“杨州钞关官署东隅,有银杏树一株,其大数围,直干凌霄,春花秋实。” |
| 27、舍实求虚 | 放弃实在的,追求虚幻的。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9回:“王兄本有养命金丹,今不反本求源,倒去求那服食养生之术,即使有益,何能抵得万分之一?岂非舍实求虚么?” |
| 28、摭华损实 | 摭:摘取;华:同“花”。摘取花朵,损失果实。比喻只重表面,忘记实质。 | 唐·张说《大唐西域记序》:“名流先达,部执交弛,趋末忘本,摭华损实。” |
| 29、笃实好学 |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 《北史·张衮传》:“衮笃实好学,有文才。” |
| 30、名存实亡 |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 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
| 31、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 32、循名责实 | 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求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循:依着;责:求。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
| 33、按名责实 |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 | 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
| 34、实蕃有徒 | 见“实繁有徒”。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
| 35、虚虚实实 | 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 |
| 36、信以为实 | 信:相信。指把虚无的当作真实存在的。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况且窝盗为事,声名扬开去不好听,别人不管好歹,信以为实,就怕来缠帐。” |
| 37、异名同实 | 名称不同,实质一样。 | 《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
| 38、敦本务实 | 崇尚根本,注重实际。 | 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 |
| 39、控名责实 | 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
| 40、虚实失度 | 失度:失调。虚与实失去平衡。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一曰矫氏,二曰愈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 |
| 41、实不相瞒 | 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 |
| 42、名声过实 |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
| 43、誉过其实 | 誉:声誉,声名。名声超过了其人的实际情况。 | 《晋书·王羲之传》:“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 |
| 44、实逼处此 | 指为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
| 45、循名督实 | 循:依照;督:督责。按照名义来要求内容,以考察是否名副其实。 | 《北齐书·文宣帝纪》:“譬诸木犬,犹彼泥龙,循名督实,事归乌有。” |
| 46、镌空妄实 | 犹言凭空穿凿,不切实际。 | 宋·曾敏行《独酷杂志》:“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 |
| 47、真凭实据 | 真实可靠的凭据。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0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是个真凭实据。” |
| 48、切切实实 | 踏踏实实,确实具体。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七回:“你来倒是切切实实的做两首罢!” |
| 49、真情实感 | 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 | 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 |
| 50、声华行实 | 声: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 唐·韩愈《举荐张藉状》:“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
| 51、浮而不实 |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
| 52、春华秋实 | 华:古同“花”。春天盛开的花;秋天结的果。比喻文采和德行。有时也比喻学问和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
| 53、千真万实 | 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据叔叔说得千真万实,则是天地生人之性情,皆不灵矣,则是圣贤之名教,皆假设矣。” |
| 5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 55、名实难副 |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 《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 56、名符其实 | 见“名副其实”。 | 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
| 57、郑人实履 | 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 |
| 58、予人口实 | 予:给予;口实:话柄。给人留下指责的话柄。 | |
| 59、后实先声 | 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 | 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
| 60、实话实说 | 用直捷了当的方法讲出真实情况。 | 张恨水《夜深沉》第30回:“我实话实说,您两只眼睛不方便,就得早早有个儿媳妇来伺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