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声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声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敛声屏息见“敛声屏气”。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
2、声势熏灼熏灼:比喻气焰逼人。指声威气势逼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3、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4、声气相通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5、乳声乳气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6、大放悲声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7、气竭声澌见“气竭声嘶”。《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8、声名烜赫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名声显赫。唐·韩偓《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声名烜赫文章士,企紫雍容富贵身。”
9、鸟声兽心比喻言辞动听而心怀阴毒。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言,云角等窃入京师,战视朝政,鸟声兽心,私共鸣呼。”
10、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11、声动梁尘形容歌声嘹亮动人。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12、声誉十倍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13、气弱声嘶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14、遗声坠绪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唐奥。遗声坠绪,二百年后,乃为足下拾得,是何神术,钦佩钦佩!”
15、大声疾呼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16、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17、走漏风声泄漏机密或消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18、嗳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19、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20、怨声载路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旧唐书·张廷珪传》:“州县征输,星火逼迫,或谋计靡所,或鬻卖以充,怨声载路,私气未洽。”
21、英声欺人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22、蜂目豺声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23、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
24、酣声如雷酣:通“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7回:“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25、鸡声鹅斗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26、声振屋瓦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27、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28、声泪俱下俱:都。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痛、哀伤的样子。《晋书 王彬传》:“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29、大张声势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30、先声后实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31、新淫之声淫:淫荡。新制作的淫靡颓废的歌曲。汉·刘向《列女传·孽糪传》:“新淫之声,北鄙之曲。”
32、口口声声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33、掷地赋声见“掷地金声”。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34、名声籍甚比喻名声极大。《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35、歌声绕梁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36、众犬吠声比喻随声附和。汉 应劭《风俗通 怪神 李君神》:“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沲。”
37、阒无人声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僵尸鬼》:“趋至,则破屋前后二间,阒无人声。”
38、吞声忍泣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39、绘声绘形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有些爱情的描写,虽是竭力绘声绘形,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
40、吠形吠声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41、先声夺人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42、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43、气咽声丝咽:阻塞。呼吸困难,声音细微。形容极度虚弱。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打的你气咽声丝。”
44、后实先声声:声势。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武力打击在后。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一战乘胜而渡江,诸将列降而献土,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实先声,易如破竹,昭天顺人信之助,成我风行草偃之功。”
45、金声玉色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46、附影附声盲目附和。清·钮琇《觚剩·惠士陈言》:“何意三春出作之时……始觉说痴说梦,无非附影附声。”
47、声入心通声:话音。指一听见圣人的话,就能领悟它的深意。宋·张载《正蒙·三十》:“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48、消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49、欢声笑语欢乐的说笑声。
50、不露声色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51、声求气应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52、声生势长声:声誉;势:权势。声望越高,势力越大。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
53、声驰千里驰:传扬。名声远播。形容声望很高。晋·皇甫谧《高士传》:“段干木贤者也,不趋势力,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54、北鄙之声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见“北鄙之音”。
55、弛声走誉指名声传扬。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弛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56、默然无声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57、东声西击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58、抛声衒俏衒:炫耀,卖弄。指故意高声卖弄风骚。《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也在门首抛声衒俏。”
59、休声美誉休:美好。美好的声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60、望尘僄声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