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善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善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善为说辞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2、寸长片善寸长:一点儿长处。片:零碎的。形容微小的长处和优点。宋 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稍有寸长片善为人所称者,皆已擢用之矣。”
3、尽善尽美尽:极;善:好。内容和形式都完美无缺;没有缺点。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4、点头称善道:说;善:好。表示赞同。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陈雚以下众人,都点头称善。”
5、善门难开善门:为善之门。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6、改行为善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天子悲怜其意,遂下令曰:‘夫训导不纯,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为善,其道无由也。’”
7、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骁勇:勇猛矫健;善:善长。《南齐书 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于人。”
8、达则兼善天下达:显贵。得志做了大官,就也把天下治理好。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作善降祥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10、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11、改行从善见“改行为善”。《京本通欲小说·错斩崔宁》:“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
12、矜功伐善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极不虚心。《晋书 段灼传》:“艾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
13、虚中乐善中:同“衷”,内心;虚中:虚心;善:善言善事。指虚心采纳善言,乐意做善事。清·刘开《问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
14、能歌善舞擅长歌舞。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不论才人、美人、嫔妃、彩女,或有色有才,能歌善舞,稍有一技可见者,许报名到显仁宫自献。”
15、蠲敝崇善蠲:免除;敝:破旧;善:美好。指革除敝政,崇尚雅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且好仁恶杀,蠲敝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
16、善文能武既有文才,又通武艺。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17、首善之地①指首都。②最好的地方。《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
18、一技之善技:技能;善:擅长。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清·朱彝尊《赠笔公钱叟序》:“洵夫一技之善有深入人心而不可没焉者已。”
19、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古谚语,意思是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吴语》:“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20、迁善远罪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汉·贾谊《治安策》:“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21、守死善道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22、多愁善病见“多愁多病”。《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假使天下有这样一个人,又与我同生同死,小弟也不得这样多愁善病!”
23、多情善感感情丰富,容易伤感。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24、好善嫉恶崇尚美善,憎恨丑恶。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
25、回心向善回心:转过心意。转变念头,转归善良。宋·任伯雨《论章惇蔡卞》:“如卞在朝,人人惴恐,不敢回心向善。”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8、旌善惩恶旌:表彰;善:美好;惩:惩罚。表彰好人好事,惩办恶人恶事。明·无名氏《鸣凤记·封赠忠臣》:“呜呼,旌善惩恶,申公匪私,生者享爵禄之荣,死者沐恩光之贲。”
29、改恶向善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题妄想贪嗔,从今改恶向善,朝上帝礼拜三清。”
30、明眸善睐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31、推贤举善推:举荐。举荐贤士,引进好人。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喜孜孜推贤举善,永绵绵龙虎风云。”
32、择善而行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33、迁善去恶见“迁善黜恶”。清·冯桂芬《<窥天镜>序》:“《易》、《诗》、《书》、《礼》著其理,《春秋传》兼言征验,而四子书教人迁善去恶之道大备。”
34、进善惩奸进用善良,惩治奸恶。唐·周昙《咏史诗·虞舜》:“进善惩奸立帝功,功成揖让益温恭。”
35、寸善片长见“寸长片善”。宋·陈亮《覆吴叔异》:“寸善片长,辄欲与圣贤参列,豪杰争长,何暇争百世事业乎!”
36、瘅恶彰善瘅:憎恨;彰:表扬。憎恨恶的,表扬善的。隋·薛道衡《隋唐祖颂》:“瘅恶彰善,夷凶靖难。”
37、嫉恶好善嫉:憎恨;好:喜欢。憎恨坏人坏事,鼓励好人好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38、赏善罚否见“赏善罚恶”。《隶释·汉平都相蒋君碑》:“赏善罚否,宽猛协中。”
39、见善若惊善:善良,美好;惊:震动。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忠果正直,心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如仇。”
40、掩过扬善同“掩恶扬善”。《汉书·丙吉传》:“[丙吉]于官属掾吏,务掩过扬善。”
41、善财难舍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菩萨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42、抑恶扬善抑:遏制。压制坏人坏事,宣扬好人好事。汉·刘向《新序》:“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起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43、择善固执固执:坚持不懈。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坚持执行。上官鼎《阳光三叠》第29章:“择善固执,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44、能言善道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
45、武不善作意思是既动武就不能讲斯文。《西游记》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处不得留情,一时间伤了你的性命。”
46、乐善好施乐、好:喜欢;愿意;善:做好事;施:施舍。乐意做好事;喜欢施舍。形容慷慨解囊;乐于助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47、残贤害善残:残害;贤:有才德的人。残害有才德善良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48、英勇善战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李晓明《平原枪声》:“还给他们讲了一个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49、不亦善夫不也很好吗!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50、独善其身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1、至善至美至:最。最完善,最美好。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
52、有以善处指正确对待,妥善处理。
53、多钱善贾亦作“多财善贾”。谓钱多好作买卖。比喻具备充分条件,则事容易办成。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54、多谋善虑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清·李渔《凰求凤·画策》:“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何不替我筹度一番,行了这个方便也好。”
55、褒善贬恶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56、福善祸淫指行善的得福,作恶的受祸。《尚书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孔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57、光恶不善只做恶事,不做善事。
58、隐恶扬善隐:隐匿;隐瞒;扬:宣扬。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59、劝善戒恶见“劝善惩恶”。晋·袁宏《后汉纪·贾逵传》:“强干弱枝,劝善戒恶。”
60、知人善察察:观察。善于识别观察人才。《魏书》:“知人善察,难眩以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