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山呼海啸山在呼叫,海在咆啸。形容气势盛大。也形容极为恶劣的自然境况。
2、铸山煮海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3、山崩地裂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4、倒山倾海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5、山崩地坼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6、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7、众喣漂山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汉书 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8、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9、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10、稳如泰山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11、积甲山齐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12、猛虎离山形容勇猛而迅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5回:“那人使动手中双戟,犹如猛虎离山。”
13、银山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14、山峙渊渟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逸伦之士,非礼不动,山峙渊渟,知之者希,驰逐之徒,蔽而毁之。”
15、登山逾岭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艰辛。明·郭勋《英烈传》第42回:“且说陈友定从厕中跳墙而逃,恐大路上或有军马追赶,也向东南角上登山逾岭,径寻鹤鸣山一路行走。”
16、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7、闷海愁山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元 施惠《幽闺记 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18、拔树撼山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
19、泰山鸿毛比喻轻重相差极大。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0、太山北斗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21、水明山秀见“水秀山明”。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22、久归道山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23、山溜穿石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24、青山绿水泛称美好山河。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25、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第二卷:“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
26、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27、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28、西山饿夫指不食周粟的伯夷与叔齐。《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土黜士,名启施于后世。”
29、隔山买老牛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30、地远山险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31、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32、野蔌山肴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3、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34、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35、栈山航海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36、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37、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38、大山小山原指作品分类,后指同时被称誉的兄弟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39、放火烧山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康濯《东方红》:“你不知道,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
40、爬山越岭越:过;岭:山岭。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吓得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41、山不转水转比喻世界渺小,这里不遇那里遇。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0章:“山不转水转。他把根扎牢了,到时其它事说不定都可以解决……”
42、泰山压顶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43、渊亭山立见“渊渟岳峙”。
44、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45、气盖山河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46、高山大野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47、功若丘山功:功绩。若:像,如同。功绩像山一样。比喻功绩非常大。
48、丛山峻岭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在矿井里》:“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了丛山峻岭。”
49、百二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50、水远山遥谓路程遥远。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51、枕山襟海靠山依海。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52、水阔山高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里羊一套>》:“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53、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54、出山小草出山:从山里出来;小草:植物。比喻隐士出来做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55、青山一发青山远望,其轮廓仅如发丝一样。形容极其遥远。也借指中原。宋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之二:“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56、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57、堆山积海形容东西极多。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58、指山卖磨比喻耍手段、说空话哄人。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59、玉山自倒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唐·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卖,玉山自倒非人推。”
60、恩重丘山恩:恩惠。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形容恩义极为深重。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