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自然有关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高山峻岭峻:山高而陡。又高又险的山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六回:“众人打一看时,四面尽是高山,左右是悬崖峭壁,只见高山峻岭,无路可登。”
2、寿比南山南山:指秦岭终南山。旧时比喻长寿。《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3、人山人海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4、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5、跋涉山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6、啸傲湖山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姚华《曲海一勺》:“折揽胜登临,亦传啸傲湖山之作。”
7、半壁河山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清 钮琇《觚剩 虎林军营唱和》:“昊《怀古》四首《咏岳忠武》云:‘将军野战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撑。’”
8、铁案如山指罪证确凿;定的案像山那样不能推翻。案:犯罪的纪录或结论。明 孟称舜《郑节度残唐再创》第一折:“辘辘的似风车样转,道不的铁案如山。”
9、拄颊看山同“拄笏看山”。宋·范成大《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颊看山意最真。”
10、西山日薄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11、坐耗山空指只消费不生产,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家庭方面,自他调入蒙古之后,又无他人可以生产,坐耗山空,望他多多设法,以济家用。”
12、临水登山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13、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柳子戏《孙安动本》第四场:“十八张冤状在此,铁证如山,老贼还有何辩!”
14、劚山觅玉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明·吕坤《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15、山崩地坼山岳崩塌,大地裂开。亦用以形容响声强烈巨大。《宋书 五行志》:“六月,寿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16、乐水乐山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7、江山如故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明·胡文焕《泰和记·苏子瞻泛游赤壁》:“叹兴亡,江山如故,何处觅曹郎。”
18、箕山挂瓢用为隐居不仕之典。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19、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20、叠石为山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21、半壁江山半壁:半边;江山:国土。指外敌大半入侵或内战割据所造成的国土分裂状态。清 蒋士铨《冬青树 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22、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23、累土至山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卷:“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
24、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25、海誓山盟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26、龙山落帽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
27、血海尸山血海: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伤亡十分惨重。明·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
28、恩德如山比喻恩德极为深生。明·周楫《西湖二集·寿禅师两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无可图报。”
29、山亏一篑《书 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喻功败垂成。《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
30、登山踄岭踄:同“步”,蹈,走。形容长途跋涉,路途辛苦。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回:“我那顽徒,俱是山野庸才,只会挑包背马,转涧寻波,带领贫僧登山踄岭。”
31、气盖山河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32、拄笏西山见“拄笏看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33、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4、山肤水豢《乐府诗集 燕射歌辞三 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
35、久归道山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36、山回路转形容山势环绕,山路曲折。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7、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38、力可拔山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形容勇力过人。楚·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39、排山倒海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浩大;力量强大;压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宋 杨万里《病起喜雨闻莺》诗:“病势初来敌颇强,排山倒海也难当。”
40、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41、表里山河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42、铜山铁壁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43、山长水阔见“山长水远”。宋·晏殊《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44、笼山络野笼:笼罩;络:笼罩。指笼罩高山平原汉·班固《西都赋》:“罘网连纮,笼山络野。”
45、火海刀山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46、跋山涉水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47、指山卖岭比喻不着边际的空谈。
48、千山万壑壑:山沟。许许多多的山和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急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49、山摇地动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50、半壁山河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51、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52、泰山之安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53、独坐穷山,放虎自卫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晋·常璩《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54、火山汤海喻艰难危险。《晋书·张骏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55、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6、铁壁铜山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清·感惺《游侠传·侠圆》:“有这两位豁刺刺的大头脑做我的铁壁铜山,难道这小小官儿,不让我自由做做么?”
57、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58、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59、巫山云雨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60、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