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仁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麻痹不仁 |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 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
2、谦恭仁厚 | 指态度谦逊恭谨,为人忠诚老实。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今日见宋江谦恭仁厚,愈加钦敬。” |
3、仁至义尽 | 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 | 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
4、为富不仁 | 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为富:想发财致富;不仁:没有好心肠。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5、刑仁讲让 | 刑:通“型”,式样,以为准则。以仁爱为准则,讲求礼让。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
6、残忍不仁 | 残忍:凶暴;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
7、仁民爱物 | 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8、见仁见智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9、妇人之仁 |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10、买卖不成仁义在 | 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嫌人家来做买卖,买卖不成仁义在,打倒人家干吗?” |
11、积德累仁 | 积累功德与仁义。 | 《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
12、仁同一视 | 犹言一视同仁。 | 《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
13、麻痺不仁 | 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 |
14、不仁不义 |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
15、亲仁善邻 | 见“亲仁善邻”。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
16、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17、居仁由义 |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
18、仁柔寡断 |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
19、仁言利博 |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
20、发政施仁 |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 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
21、仁心仁闻 | 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 《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22、蹈仁履义 | 遵循仁义之道。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
23、你不仁,我不义 | 你不讲仁义道德,我也就不道义了。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他无仁,我无义。公子必欲免祸,非行大事不可。” |
24、仁人志士 |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
25、至仁忘仁 | 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故至德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 |
26、假仁假义 | 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
27、求仁得仁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28、施仁布恩 | 施:给予;布:布施。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无名氏《太平宴》第一折:“刘皇叔施仁布恩,爱惜军卒养下民。” |
2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30、观过知仁 |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31、止戈兴仁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 《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
32、宽仁大度 | 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 汉·班固《汉书·高帝记》:“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
33、当仁不让 |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
34、仗义行仁 | 注重义气,施行仁德。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
35、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 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 |
36、绝仁弃义 |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
37、仁义道德 |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 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
38、奉扬仁风 |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 《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
39、为仁不富 | 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 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40、一视同仁 |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41、没仁没义 | 没有一点仁义。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卷:“似你这般没仁没义的,死了一个,又讨一个,出了一个,又纳了一个。” |
42、志士仁人 | 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43、残虐不仁 | 仁:仁爱。凶恶暴虐不讲仁义。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32回:“再说那山东鲁王刘豫守在山东,残虐不仁,诈害良民,也非止一端。” |
44、假仁假意 |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 |
45、修仁行义 | 修:实行。施行仁爱正义。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
46、仁义之师 |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
47、至仁无亲 | 道德高尚仁慈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别。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
4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49、仁言利溥 | 见“仁言利博”。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后汉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
50、假仁纵敌 | 讲不该讲的仁义,做出不该做的事情,给自己招致祸患。 | |
51、施仁布泽 | 施:给予;布:布施;泽:恩泽。给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冯商的,冯商的,积功累德;冯商的,冯商的,施仁布泽。” |
52、见智见仁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
53、内仁外义 |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 |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
54、大仁大义 |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
55、杀身成仁 | 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56、取义成仁 |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57、求生害仁 | 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58、色仁行违 |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
59、义浆仁粟 | 旧指施舍贫民的食物。 | 清 冯桂芬《上海果育堂记》:“易缠头之金,义浆仁粟不匮矣;辍秉烛之晷,读书治生有余矣。” |
60、仁者能仁 | 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