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折券弃债 | 券:泛指票据、凭证。指销毁债券,不再索偿。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岁竟,比两家常折券弃债。” |
| 2、弃甲投戈 |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 彭芬《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
| 3、收成弃败 | 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 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
| 4、弃俗出家 | 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
| 5、弃琼拾砾 |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无识甘之口;弃琼拾砾者必无甄珍之明。” |
| 6、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
| 7、怜新弃旧 | 怜:爱怜;弃:舍,抛。爱怜新的,抛掉旧的。多指喜爱新欢,冷落旧宠。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妇人道:‘你还哄我?你若不是怜新弃旧,再不外边另有别人。” |
| 8、弃其馀鱼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
| 9、弃车走林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后因以“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 |
| 10、彼弃我取 | 别人摒弃的我拿来。指不与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 | 晋·皇甫谧《高士传·任安》:“性以洁白为治,情以得志为乐,性治情得,体道而不忧,彼弃我取,与时而无争。” |
| 11、弃明投暗 | 与“弃暗投明”意相反,指抛弃光明的、正确的,投向黑暗的、错误的道路。亦作“背明投暗”。 | |
| 12、弃如敝屣 | 敝:破烂的。屣:鞋。像扔破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亦作“弃若敝屣”、“去如敝屣”、“如弃敝屣”。 | 林语堂《谈中西文化》:“所以他们看得出中国诗文的好处,而我们反自己看不见弃如敝屣了。” |
| 13、自甘暴弃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 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
| 14、遗簪弃舄 | 见“遗簪坠舄”。 | |
| 15、背恩弃义 |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 汉 桓宽《盐铁论 未通》:“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 |
| 16、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 17、弃暗投明 | 弃:背弃;暗:黑暗;明:光明。抛弃反动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断绝旧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
| 18、始乱终弃 | 乱:淫乱,玩弄。先乱搞,后遗弃。指玩弄女性的恶劣行径。 | 唐 元稹《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 |
| 19、弃道任术 | 《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后因以“弃道任术”谓统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术。 | 《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
| 20、偶语弃市 |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
| 21、捐忿弃瑕 | 忿:怨恨。瑕:玉上的斑痕裂纹,比喻旧有的嫌隙。抛弃怨恨和嫌隙。指重归于好。 | 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孤亦愿自今之日与君王捐忿弃瑕,继平昔之欢。” |
| 22、弃信违义 |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
| 23、抛妻弃子 |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或分居两地的情景。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 |
| 24、弃公营私 |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 《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
| 25、弃逆归顺 | 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
| 26、捐弃前嫌 | 抛弃旧有的嫌隙。 | 汉 王褒《九怀 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
| 27、弃短用长 | 犹弃短就长。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调查调查有什么新法子,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 |
| 28、弃子逐妻 | 弃:抛弃;逐:驱赶。抛弃子女赶走妻子。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妻离子散。 | 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 |
| 29、曳兵弃甲 |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 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
| 30、逐近弃远 | 追求近的,舍弃远的。 | 唐·刘知幾《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厉,下终鲁之定哀,而不云《国语》,惟称《史记》,岂非忘本徇末,逐近弃远者乎?” |
| 31、弃书捐剑 |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 32、弃甲负弩 | 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初见秦》:“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
| 33、弃甲丢盔 |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34、弃旧迎新 | 丢弃旧人,迎接新人。谓爱情不专一。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想你见那男子弃旧迎新,你怀恨在心,药死亲夫,此情理或有之。” |
| 35、自暴自弃 |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 36、弃过图新 | 抛弃过错,谋求更新。 | 《金史·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
| 37、二卵弃干城 |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
| 38、弃甲倒戈 |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
| 39、弃义倍信 |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 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
| 40、不弃草昧 |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 《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
| 41、自弃自暴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
| 42、弃之可惜 | 扔掉它未免可惜。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 43、前功皆弃 | 功:功绩。皆:全部。弃:丢掉。以前取得的功劳全部丢掉了。亦作“前功尽弃”、“前功尽灭”。 | |
| 44、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
| 45、弃文就武 |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 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
| 46、弃邪归正 | 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清 钮琇《觚剩 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
| 47、绝圣弃智 | 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 48、如弃敝屣 | 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
| 49、弃易求难 |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
| 50、神怒人弃 | 弃:抛弃。指罪大恶极,以至天神震怒,被百姓抛弃。 | 唐·柳泽《论时政书》:“权侔人主,威震天下,然怙侈灭德,神怒人弃。” |
| 51、弃重取轻 | 弃:抛开。舍弃重要的采取次要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
| 52、黄钟长弃 | 见“黄锺毁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 |
| 53、绝圣弃知 | 绝:断绝;圣:智慧;弃:舍去,抛开;知:通“智”,智慧。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 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
| 54、迎新弃旧 | 谓离开旧夫,再嫁新君。 | |
| 55、弃之如敝屐 |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
| 56、人弃我取 | 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
| 57、弃之敝屣 |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 明 赵弼《三贤传》:“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
| 58、逐末弃本 | 见“逐末舍本”。 | 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
| 59、弃家荡产 | 犹倾家荡产。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 |
| 60、全功尽弃 |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 《战国策 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