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黄钟毁弃,瓦缶雷鸣 | 黄钟:大钟;瓦缶:瓦锅。黄钟被砸烂抛置一边,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人却身居高位。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鼠辈鸱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幺,毒害乃尔。” |
2、弃义倍信 |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 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
3、弃瑕录用 | 原谅过去的过失,重新录用。 | 三国 吴 陆瑁《与暨艳书》:“加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录用之时也。” |
4、弃文存质 |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
5、弃末返本 | 见“弃末反本”。 |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
6、黄钟毁弃 | 毁:毁坏;弃:抛弃;黄钟:古乐器;音调最为洪亮。黄钟被毁坏被抛弃。比喻贤才得不到重用。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
7、弃信忘义 | 弃:丢弃;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
8、弃恶从德 | 弃;抛开。抛弃丑恶信从道德。 | 唐·韩愈《刘统军碑》:“弃恶从德,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
9、弃情遗世 | 犹言忘情脱俗。 | 明·何景明《七述》:“乃有弃情遗世,餐气服道,忽迢遥以轻举,望玉京而径造。” |
10、弃甲倒戈 |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
11、取长弃短 |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
12、偶语弃市 |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
13、匠门弃材 | 能工巧匠废弃的材料。比喻无用的人。 | 清 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公驰驱绝域,犹手笺酬答无间。匠门弃材,累公之明。” |
14、收成弃败 | 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 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
15、弃书捐剑 |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16、弃如敝屣 | 敝:破烂的。屣:鞋。像扔破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亦作“弃若敝屣”、“去如敝屣”、“如弃敝屣”。 | 林语堂《谈中西文化》:“所以他们看得出中国诗文的好处,而我们反自己看不见弃如敝屣了。” |
17、如弃敝屣 | 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
18、自甘暴弃 |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 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
19、弃短就长 | 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 东汉·孔融《肉刑议》:“胡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也。” |
20、弃故揽新 |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 清·曾国藩《黄仙峤前辈诗序》:“间以其余发为诗章,又能弃故揽新,约言丰义,而先生曾不以自鸣,退然若无以与于古者。” |
21、弃其馀鱼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 |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
22、见弃于人 | 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 萧逸《龙吟曲》第九章:“尤其是一个自尊心重的人,见弃于人,那种伤感是非常沉重的!” |
23、弃若敝屣 | 亦作“弃之敝屣”。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
24、全功尽弃 |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 《战国策 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
25、弃明投暗 | 与“弃暗投明”意相反,指抛弃光明的、正确的,投向黑暗的、错误的道路。亦作“背明投暗”。 | |
26、折券弃债 | 券:泛指票据、凭证。指销毁债券,不再索偿。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岁竟,比两家常折券弃债。” |
27、出家弃俗 |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
28、敝帷不弃 | 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 | 《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
29、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 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30、弃甲丢盔 |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31、弃文就武 |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 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
32、弃旧图新 | 图:图谋、追求。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追求新的、正确的东西。 | 唐 韩愈《昌黎集 上宰相书》第16卷:“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
33、弃旧怜新 | 怜:爱。多指男子抛弃旧宠,爱上新欢。 |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他心儿里悔,悔。你做的个弃旧怜新,他则是见咱有意,使这般巧谋奸计。” |
34、逐末弃本 | 见“逐末舍本”。 | 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
35、背恩弃义 | 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 汉 桓宽《盐铁论 未通》:“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 |
36、二卵弃干城 |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
37、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38、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
39、弃邪从正 |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
40、弃子逐妻 | 弃:抛弃;逐:驱赶。抛弃子女赶走妻子。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妻离子散。 | 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 |
41、弃如弁髦 | 弁:古代的帽子;髦:儿童的垂发。比喻毫不可惜地丢弃无用之物。 | 清·翟灏《通俗编·服饰》:“弃如弁髦,《左传·昭公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
42、遗簪弃舄 | 见“遗簪坠舄”。 | |
43、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44、敝盖不弃 | 指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 | 《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
45、弃车走林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后因以“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 |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 |
46、抛金弃鼓 | 金:锣。抛下助战用的锣与鼓。形容被打败而逃走。 | 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刀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着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 |
47、弃过图新 | 抛弃过错,谋求更新。 | 《金史·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
48、弃逆归顺 | 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
49、弃好背盟 |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 |
50、弃公营私 |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 《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
51、含垢弃瑕 | 包容污垢,不责过失。形容宽宏大度。 | 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况当今陛下在宥四海,与人为天,特降含垢弃瑕之书,且授随才任能之柄于阁下。” |
52、弃恶从善 | 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韩劲合作,使吴迪弃恶从善。” |
53、前功尽弃 | 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
54、自暴自弃 |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55、黄锺毁弃 | 比喻贤才不用。 | |
56、逐近弃远 | 追求近的,舍弃远的。 | 唐·刘知幾《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厉,下终鲁之定哀,而不云《国语》,惟称《史记》,岂非忘本徇末,逐近弃远者乎?” |
57、捐弃前嫌 | 抛弃旧有的嫌隙。 | 汉 王褒《九怀 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
58、抛妻弃孩 |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 |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望烟尘一派,抛妻弃孩,团圆难再。” |
59、弃邪归正 | 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 清 钮琇《觚剩 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
60、黄钟长弃 | 见“黄锺毁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