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弃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弃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弃甲曳兵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黄锺毁弃比喻贤才不用。
3、弃情遗世犹言忘情脱俗。明·何景明《七述》:“乃有弃情遗世,餐气服道,忽迢遥以轻举,望玉京而径造。”
4、弃旧怜新怜:爱。多指男子抛弃旧宠,爱上新欢。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他心儿里悔,悔。你做的个弃旧怜新,他则是见咱有意,使这般巧谋奸计。”
5、自弃自暴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6、捐弃前嫌抛弃旧有的嫌隙。汉 王褒《九怀 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
7、彼弃我取别人摒弃的我拿来。指不与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晋·皇甫谧《高士传·任安》:“性以洁白为治,情以得志为乐,性治情得,体道而不忧,彼弃我取,与时而无争。”
8、弃恶从善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韩劲合作,使吴迪弃恶从善。”
9、弃好背盟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10、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暴;糟蹋;弃:鄙弃。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1、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12、抛妻弃孩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望烟尘一派,抛妻弃孩,团圆难再。”
13、弃短取长弃:抛开。舍弃短处采用长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质》:“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取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
14、弃之可惜扔掉它未免可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15、弃信违义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16、故旧不弃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7、神怒人弃弃:抛弃。指罪大恶极,以至天神震怒,被百姓抛弃。唐·柳泽《论时政书》:“权侔人主,威震天下,然怙侈灭德,神怒人弃。”
18、二卵弃干城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19、弃子逐妻弃:抛弃;逐:驱赶。抛弃子女赶走妻子。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妻离子散。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
20、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指抛弃觉得可惜,但吃起来没有味道。让人陷于进退两难中。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21、弃智遗身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22、弃道任术《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后因以“弃道任术”谓统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术。《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23、至智弃智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24、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丢弃;义:道义。不讲信用。不讲道义也作“弃信忘义”。《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25、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26、绝圣弃知绝:断绝;圣:智慧;弃:舍去,抛开;知:通“智”,智慧。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27、弃过图新抛弃过错,谋求更新。《金史·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28、弃武修文修文:修明文教。放弃武事改习文教。老舍《离婚》:“吴先生的‘先生’永远不离口,仿佛是拿这个字证明自己已弃武修文了。”
29、背恩弃义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汉 桓宽《盐铁论 未通》:“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
30、敝盖不弃指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31、弃同即异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32、弃末反本亦作“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东汉·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33、迎新弃旧谓离开旧夫,再嫁新君。
34、捐忿弃瑕忿:怨恨。瑕:玉上的斑痕裂纹,比喻旧有的嫌隙。抛弃怨恨和嫌隙。指重归于好。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孤亦愿自今之日与君王捐忿弃瑕,继平昔之欢。”
35、绝圣弃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先秦 孔子《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6、黄钟长弃见“黄锺毁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
37、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38、弃其馀鱼《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39、敝帷不弃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礼记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40、黄钟毁弃,瓦缶雷鸣黄钟:大钟;瓦缶:瓦锅。黄钟被砸烂抛置一边,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人却身居高位。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鼠辈鸱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幺,毒害乃尔。”
41、弃邪从正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
42、弃俗出家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43、曳兵弃甲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44、弃短用长犹弃短就长。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调查调查有什么新法子,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
45、弃邪归正指抛弃邪行,归向正道。清 钮琇《觚剩 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46、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47、逐末弃本见“逐末舍本”。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48、弃旧图新图:图谋、追求。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追求新的、正确的东西。唐 韩愈《昌黎集 上宰相书》第16卷:“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
49、弃文存质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50、噬指弃薪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磐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
51、抛金弃鼓金:锣。抛下助战用的锣与鼓。形容被打败而逃走。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刀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着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
52、不弃故旧弃:抛弃;故旧:旧交。不轻易抛弃老朋友。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53、弃之如敝屐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54、自甘暴弃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55、弃瑕忘过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南史·虞寄传》:“且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待人,改过自新,咸加叙擢。”
56、丢盔弃甲盔: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甲: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57、弃短就长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东汉·孔融《肉刑议》:“胡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也。”
58、收成弃败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59、弃伪从真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60、弃易求难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