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明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明知故问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见他这番光景,明知故问道:‘先生为着何事伤心呢?”
2、不明不白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3、明眸皓齿眸:眸子;眼珠;皓:洁白。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也借指美女。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4、幽明永隔幽明:生与死,阴间与阳间。阴间与阳间永远隔离。指死后再也不能相见。明·杨涟《祭赵我白老师》:“师生恩义,邈若河山,遂成幽明永隔矣。”
5、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6、光明磊落磊落:错落分明;引申指人洒脱不拘;直率开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白。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7、明枪暗箭比喻种种公开和隐蔽的攻击、伤害。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8、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9、窗明几净几:小桌。窗户和小桌子擦得明亮干净。形容收拾得非常整洁、明亮、干净。也作“明窗净几”;“净几明窗”。宋 洪迈《夷坚志》:“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10、春光明媚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元 宋方壶《斗鹌鹑 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11、词约指明言词简洁,旨意明确。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12、泾渭自明见“泾渭分明”。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13、旗帜鲜明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
14、复子明辟辟:国君。称帝王复位,重新掌权。《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
15、聪明才智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16、黜幽陟明见“黜陟幽明”。《宋书·邓琬传》:“孤以不才,任居藩长,大惧宗稷,歼覆待日。故招徒楚郢,飞檄京甸,志遵前典,黜幽陟明,庶七庙复安,海昏有绍。”
17、昏镜重明将昏暗的铜镜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见光明。元 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
18、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9、含糊不明不清楚的意思
20、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21、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南史 谢譓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22、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焉。”
23、明昭昏蒙昭:明白;蒙:愚昧无知。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24、明刑弼教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尚书 大禹漠》:“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25、明人不做暗事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则俺这闭月羞花绝代姿,到如今自做出自当之,妆甚的谎子!”
26、彰明昭着犹彰明较着。
27、一晦一明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庄子·田子方》:“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淮南子·兵略训》:“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
28、正明公道正大光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29、明目达聪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尚书 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30、高抬明镜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3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2、明见万里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清 李渔《比目鱼 征利》:“真可谓明见万里,智察秋毫。”
33、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左传 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34、学行修明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特出。《北史·崔鉴传》:“父绰,少孤,学行修明。”
35、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36、明教不变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37、简明扼要扼要:抓住要点。简单明了;抓住要点。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
38、深明大义谓识大体,顾大局。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来作个媳妇,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39、来历不明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宋 周密《癸辛杂识 前集 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40、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对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灵一样。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41、明火持杖同“明火执仗”。《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42、高明远识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43、柳媚花明媚:美好,可爱。绿柳成荫,鲜花怒放。形容春天的美景。明·朱有燉《神仙会》第一折:“结此生欢娱境,倚玉偎香,柳媚花明,美景良辰,行乐意同情。”
44、明公正道见“明公正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45、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46、月明风清清:清澈。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孙犁《芦花荡》:“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7、聪明智慧智力过人,心思敏锐。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48、绝顶聪明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5回:“他是绝顶聪明之人,一说便会,一会便已记得。”
49、幽明异路幽明:阴间和阳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50、光明灿烂灿烂:光彩明亮的样子。形容光明耀眼,色彩艳丽。比喻事业的伟大辉煌。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51、身分不明来历不详。
52、光明正大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53、明堂正道犹明公正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他,才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给他做了屋里人。”
54、闭明塞聪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55、含明隐迹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妙哉隗生!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
56、去暗投明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今愚弟来归,实是去暗投明,脱鬼成人之幸。”
57、明察秋毫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58、眼明心亮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59、不明不暗明:明亮;暗:昏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60、光明大道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9章:“我们已加入革命阵线,走上光明大道,何至于再入岔路,钻回黑暗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