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奇花名卉指稀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或稀少的东西。明·冯惟敏《桂枝香·赠人》:“月中丹桂,天花香细,熬尽了万紫千红,占断了奇花名卉。”
2、求名求利追求名利。宋·孙惟信《水龙呤·除夕》:“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3、巧作名目巧立名目。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
4、冒名顶替冒:冒充。冒用别人的名义去做某事或窃取他人的权利。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5、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6、名缰利索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7、身败名裂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身败名裂。”
8、热中名利热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林语堂《论幽默》:“看人栖栖皇皇热中名利,而自己却清闲超逸,于是也笑了。”
9、钓名欺世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清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10、名震一时名声震动当时社会。《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
11、臭名昭着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12、徒拥虚名见“徒有虚名”。高阳《慈禧全传》:“兵部徒拥虚名,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
13、不务空名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14、大名鼎鼎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15、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唐 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16、要利盗名要:通“邀”。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盗取名利。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17、名正理顺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18、名重当时重:敬重,器重。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茂与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并名重当时。”
19、重气狥名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20、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21、浮名虚利浮名:虚有的名声。虚利:空有的利益。形容名利是空虚的东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若肯要灰心学道,可致神仙,何苦要碌碌尘埃,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也。”
22、改姓更名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23、徒有其名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24、名山事业指著作。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25、名声籍甚比喻名声极大。《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26、纲常名教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27、违利赴名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汉·王充《论衡·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28、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2回:“富贵功名,吾与兄自有,何必拘拘于此?”
29、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30、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31、钓名沽誉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32、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33、沽激虚名沽激:矫情求誉;虚名:名不副实。指以伪装骗取名誉。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第22卷:“康节先公深达世务,不以沽激取虚名如此。”
34、策名就列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旧唐书 太宗纪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浇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礼。”
35、名不虚传虚:不真实。传出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不是虚假的。晋 陈寿《三国志 徐邈传》:“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传。’”
36、远近驰名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二卷:“达木汀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
37、射利沽名谋取财利和名誉。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张昉》:“乃迹寄林泉,心悬富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38、名重一时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39、名门右族名门: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宋·朱熹《小学·嘉言》:“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
40、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师必有名。”
41、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42、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43、不名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清钱泳《履园丛话 收藏 元》:“有元一代画家,全讲气韵,不名一格,实能超出唐、宋人刻画之习。”
44、浮名虚誉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欷歔,白发垂户老更癯,空有些浮名虚誉,不能够补衮衮朝班,则落的抱瓮村居。”
45、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46、名利兼收收:收获。又有名又得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过要化几文,然而倒是个名利兼收的事情。”
47、策名委质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48、忝窃虚名忝:谦词,愧;窃:窃据。空有虚名。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
49、名德重望犹德高望重。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50、杀身成名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
51、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52、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53、罗织罪名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54、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55、沽名干誉犹沽名钓誉。明·无名氏《鸣凤记·驿里相逢》:“追想我昔日纠劾仇贼,岂是沽名干誉。”
56、循名核实犹言循名责实。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
57、争名逐利争要名誉,侵夺贪求财利。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青衫记·华阴骑驴>》:“争名逐利,枉将人白日驰驱。”
58、按名责实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唐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夫求才贵广,考课贵精。求广在于各举所知,长吏之荐择是也;考精在于按名责实,宰臣之序进是也。”
59、考名责实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60、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