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名垂千古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唐 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2、名列前茅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3、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4、美其名曰给予一个好听的名字(名称)叫做……。鲁迅《藤野先生》:“美其名曰‘富士山’。”
5、惑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6、埋名隐姓隐:隐瞒。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后遂化鹤回家,埋名隐姓,生下你兄弟姊妹,幸今都已长成。”
7、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8、不可名貌名:说出。没法用言辞来形容。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9、名利兼收收:收获。又有名又得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过要化几文,然而倒是个名利兼收的事情。”
10、重气徇名徇:曲从,偏私。重视义气,慕求声名。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名,四豪莫及。”
11、功成名就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12、循名考实循:依照;责:要求。按其名而求其实,要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三国 魏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13、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14、纲常名教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范。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因思臣一身,一女之事小,而纲常名教之事大,故正色拒之。”
15、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6、名不虚得谓盛名非凭空取得。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17、蝇利蜗名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宋·卢炳《念奴娇》:“回首蝇利蜗名,微官多误,自笑尘生袜。”
18、智名勇功智:智谋,谋略;勇:勇力。形容人文武全才。西汉·司马迁《史记·自序》:“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
19、罗织罪名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20、控名责实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21、题名道姓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22、高名大姓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请问仙乡何处,高名大姓,因甚到此?”
23、名鞿利鞚犹名缰利锁。
24、莫名其妙莫:没有什么人;名:表达;说出。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25、驰名天下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26、正名定分辨正名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27、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28、名缰利索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29、征名责实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就其言而观其行,以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陈书宣帝纪》:“方欲仗兹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责实,取宁多士。”
30、循名核实犹言循名责实。明·张居正《答浙江吴巡抚》:“明主在上,方翕受敷施,循名核实,以兴太平之治。”
31、久闻大名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32、榜上无名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元 曾瑞《留鞋记》楔子:“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屡次束装而回。”
33、徒负虚名见“徒有虚名”。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34、名公巨卿亦作“名公钜卿”。指有名望的权贵。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
35、赫赫时名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36、身死名辱辱:玷辱。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37、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38、重望高名拥有崇高的名望。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39、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40、功就名成功:功业。就:达到。指成就了功业,也有了名声。明·沈采《千金记·游仙》:“当初一个布衣人,到如今功就名成,加封匪轻。”
41、尊姓大名“姓名”的尊称。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回:“但不知令舅尊姓大名,目今为梁朝什么官职?”
42、钓誉沽名见“钓名沽誉”。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为国家谋长久……毋钓誉沽名,毋模棱两可。”
43、顾名思义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44、名扬天下形容名声极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
45、功名蹭蹬功名:指科举考中做官;蹭蹬:失势难进的样子。指应试屡遭挫折。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6回:“谁知这样一个好人,偏偏教他功名蹭蹬!”
46、闻名丧胆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47、功不成,名不就就:成。比喻事情没成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老爷说奴才没有良心……不告诉老爷。”
48、沽名干誉犹沽名钓誉。明·无名氏《鸣凤记·驿里相逢》:“追想我昔日纠劾仇贼,岂是沽名干誉。”
49、虚名薄利虚:空;薄:淡泊。不慕虚名,不贪小利。明·郭勋《雍熙乐府》第四卷:“彼也虚名薄利。任他人禄重官髙,橪指间朱颜昨日,急回头白发明朝。”
50、名山事业指著作。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51、闻名不如见面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52、利绾名牵见“利惹名牵”。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
53、浮名虚誉浮名:虚有的名声;虚誉:不实在的称誉。虚有的名声和不实在的称誉。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三折:“欷歔,白发垂户老更癯,空有些浮名虚誉,不能够补衮衮朝班,则落的抱瓮村居。”
54、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55、显祖扬名谓使祖宗显耀,使名声传扬。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56、名垂万古谓名声永远流传。唐·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57、循名课实犹言循名责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章为本者也。”
58、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59、砥行立名磨砺德行,建树功名。《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60、莫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明 刘基《松风阁记》:“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