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重气徇名徇:曲从,偏私。重视义气,慕求声名。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名,四豪莫及。”
2、砥行磨名磨砺德行与名节。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3、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易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4、慕名而来指仰慕名声而来。《人民日报》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5、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6、有仙则名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为名山。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7、矜名妒能矜:夸耀;妒:嫉妒。夸耀自己的名声而嫉妒贤能。《后汉书 崔骃传》:“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
8、不务空名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毛泽东《<中国工人>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9、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10、名垂后世好名声流传的后代。《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11、士绅名流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特别对于中间分子士绅名流,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同志对进步分子都团结不好,对他们更差了。”
12、砥厉名号见“砥砺名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行。”
13、名胜古迹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14、名过其实名声超过实际才能。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一卷:“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15、蜗名微利蜗名:像蜗牛角那样极微小的名声。虚名小利。亦作“蜗利蝇名”、“蜗名蝇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琴瑟之事,终身已矣,蜗名微利,误人之本,从此亦不复思进取也。”
16、盗名暗世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暗世者也。”
17、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18、蜗名蝇利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金·刘志渊《行香子·李会首问道》词:“妙道勤求,乐以忘忧。要蜗名蝇利心休。”
19、名门大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20、哗世取名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宋·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窃慕隐居求志之风,尤耻哗世取名之事。”
21、名实难副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2、名士风流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23、正名责实正:端正。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24、名落孙山名字排在孙山后面。指考试未被录取;榜上无名。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25、怀安败名怀安:贪图安逸。贪图安逸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26、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
27、名目繁多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28、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9、姓甚名谁询问打听人的姓名。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 ”
30、藏诸名山见“藏之名山”。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1、名倾一时倾:倾慕,钦佩。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清史稿·艺术·王时敏传附原祁》:“王翚名倾一时,原祁高旷之致实过之。”
32、完名全节谓名节得以保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若是同年生并时长,在旁边听得,阻拦拉住,不但巫娘子完名全节,就是赵尼姑也保全身躯。”
33、沽名卖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明史·钱唐韩宜可等传赞》:“伯巨、敬心以缝掖诸生言天下至计,虽违于信而后谏之义,然原厥本心,由于忠爱,以视末季沽名卖直之流,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也。”
34、利惹名牵亦作“利绾名牵”。谓为名利所诱惑羁绊。元·张歌《湘妃怨·乐闲》曲:“想当年,利惹名牵。”
35、改名换姓改换了原来的姓名。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36、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37、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38、吊誉沽名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管子 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 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39、更姓改名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40、发名成业发:显现。发扬名声,成就事业。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一抵京师就明经试,退曰:‘此不足发名成业。’”
41、扬名后世名声传扬到后世。《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42、无可名状没法形容。《花城》:“自由了,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感,像一股热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43、冒名接脚假冒别人的名,接替他。《旧唐书 韦陟传》:“后为吏部侍郎,常病选人冒名接脚,阙员既少,取士良难。”
44、名扬天下形容名声极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
45、行亏名缺行:行为,德行。德行亏损,名声低下。明·高则诚《琵琶记·丞相发怒》:“自小攻读,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46、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47、变迹埋名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48、沽名吊誉同“沽名钓誉”。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不为别的,自恨我奔丧来后,又不是沽名吊誉没来由。”
49、知名当世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图画相次于未央宫,第一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皆有功德,知名当世。”
50、大名难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51、竖子成名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52、闻名不如见面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53、扬名显亲扬:传扬;显:显赫;亲:父母。指使双亲显耀,名声传扬。《孝经 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54、无名孽火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55、利锁名缰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宋 方千里《庆春宫》词:“人生如寄,利锁名缰,何用萦萦?”
56、久闻大名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57、名闻天下形容名声极大。《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
58、名不副实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指空有虚名。三国 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59、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60、身名俱泰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哆》:“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