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面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反面教员 |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指能从反面教育人民的人或事。 | 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 |
2、人面狗心 |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 《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
3、面面周到 | 各方面都照顾到。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很一般化,重点不突出。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4回:“是甚么妙计?倘是面面周到的,破费一层,倒好商量。” |
4、两面三刀 |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两面派手法。比喻居心不良。 |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是这郑州城里第一个贤慧的,倒说我两面三刀,我搬调你甚的来。” |
5、面如方田 | 面:脸。脸方得像“田”字,指富贵相。 | 《南齐书·李安人传》:“帝大惊,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状封侯也。’” |
6、反面教材 | 消极的供教学用的资料。借指坏的典型。 |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
7、出头露面 |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8、面壁功深 | 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
9、八面威风 | 八面:各方面。形容声势气派十足。 | 元 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
10、方方面面 | 事情或事物的多面。 | 张贤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发现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与我不同,与这个可恶的世界不同。” |
11、铁面枪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
12、笑面老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
13、面面俱圆 | 同“面面俱到”。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只有单道台却做了一个面面俱圆:抚台见面夸奖他,说了能办事;领事心上也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见了抚台亦很替他说好话;至于绅衿一面,一直当他是回护百姓的,更不消说得了。” |
14、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15、心慈面软 |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
16、触事面墙 |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 | 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
17、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18、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19、三头二面 |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
20、半面不忘 | 半面:见过面。见过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 | 《北齐书 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
21、面红耳赤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
22、面折廷争 |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23、一面之识 |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
24、三头六面 |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 清·李渔《风筝误·释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这边三头六面,认将出来,方才晓得是这本新戏。” |
25、面面相睹 | 同“面面相觑”。 | 《清平山堂语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面面相睹,无不失惊。” |
26、不识局面 | 犹不识时务。 |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
27、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28、一面之缘 | 见一面的缘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
29、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
30、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31、笑容满面 | 满脸呈现着欢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颜色。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6卷:“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 |
32、闻名不如见面 | 只听名声不如见面更能了解。 | 《北史·列女传》:“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 |
33、八面张罗 |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黄二姐虽则已过中年,却还是个八面张罗人人喜欢的角色。” |
34、人面兽心 |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却像兽类。形容品德极坏。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
35、眼泪洗面 | 泪流得很多,冲洗着脸面。形容非常悲伤,泪流不止。 | 宋·陆游《避暑漫抄》:“又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
36、面红面绿 | 见“面红面赤”。 | 《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
37、朱颜粉面 | 粉:白色。红颜白面,指涂脂抹粉的女子。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八义记·驸马赏灯>》:“金鼎热风脑龙肝,花烛映朱颜粉面。” |
38、面是背非 |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39、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40、庐山面目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41、面缚衔璧 |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
42、面有难色 |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
43、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44、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 指世风日下,对人的态度随地位和权势的高低有所不同。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
45、阴阳两面 |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46、狰狞面貌 | 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 | 邓小平《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我们一方面要领导群众争取斗争的胜利,一方面必须充分暴露敌人的狰狞面貌。” |
47、面折廷诤 | 见“面折廷争”。 | 章炳麟《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诤、千人皆靡者也。” |
48、反面无情 |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 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
49、羸形垢面 | 羸:瘦弱;形:身体;垢:肮脏。瘦弱的身体,肮脏的外表。形容穷苦不堪的样子。 | 《南岳弥陀和尚碑》:“羸形垢面,躬负薪莸。” |
50、面无人色 |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
51、乌面鹄形 |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 | 《南史·侯景传》:“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绝粒久者,乌面鹄形。” |
52、汗流满面 | 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 | 鲁迅《彷徨 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
53、狰狞面目 | 形容凶恶的相貌。 | 《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
54、八面驶风 | 驶:驾驭。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转,吃得开 | 老舍《神拳》第三幕:“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
55、以点带面 |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 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
56、不羞当面 | 羞:羞耻。不把面对面的批评当作羞侮。表示原意倾听别人的批评。 | 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当面,我有什么弊病处。 |
57、审曲面埶 |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 |
58、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59、南面称王 | 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 |
60、不看金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 | 浩然《艳阳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冲着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