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理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漫条斯理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漫条斯理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2、情恕理遣恕:原谅;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晋书 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3、即事穷理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4、言之有理说的话有道理。明 无心子《金雀记 守贞》:“还是左兄言之有理,极是曲体人情。”
5、理应如此指按理应该这样。老舍《有了小孩以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肥肥胖胖,整整齐齐,你总觉得小孩们理应如此。”
6、纵理入口纵理:嘴两角的横纹。迷信说法,认为嘴两角的横纹进入口里,是饿死的相貌。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许负指其口曰:‘有纵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7、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8、辞穷理极辞:文辞;穷:完,尽;极:终,到头。无话可说,无理可辩。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诚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请,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9、待理不理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二大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10、辞穷理尽辞:文辞;穷:完,尽。无话可说,无理可辩。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州玄泉第二世和尚》:“僧问:‘辞穷理尽时如何?’师曰:‘不入理岂同尽。”
11、秉公办理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12、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13、再作道理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14、相应不理应:回应。指对别人的劝说、要求置之不理。谢觉哉《整疯子》:“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悬崖勒马、不要摔下崖去,他都相应不理。”
15、井井有理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理:事理。形容做事条理分明,丝毫不乱。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16、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17、椎理穿掘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18、公道合理见“公平合理”。西戎《纠纷》:“工要评的公道合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19、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晋书 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20、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二十九回:“看官们有所未知,从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1、忍心害理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诗·大雅·桑柔》:“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22、知书明理有才学,懂礼仪。老舍《骆驼样子》:“仿佛谁都是混帐,只有他自己是知书明理的君子人。”
23、允理惬情允:得当;惬:合适。合情合理。《南史·顾凯之传》:“常谓中都之制,允理惬情。”
24、理冤摘伏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25、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26、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战国楚·宋玉《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绵些。”
27、气壮理直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义侠《为滇越铁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无端废约于先,吾滇人要求废约于后,气壮理直,谅法人不复狡焉思逞。”
28、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不理不睬。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29、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荀子·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30、天理不容天理:天道;容:容忍、宽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元 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
31、词穷理屈指理由亏屈,无话可说。宋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切详按问,自言皆是;词穷理屈,势必不免。”
32、理屈事穷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33、切理会心犹切理厌心。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
34、迎刃而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清 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35、束杖理民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36、调理阴阳犹言调和阴阳。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
37、肌劈理解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清 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38、政平讼理政平:政治平允;讼理:讼案得到合理的处理。指政治清明。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39、有条有理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40、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持:持论,立论;故:根据。立论有根据,讲话有道理。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41、蔑伦悖理指违背道德和伦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备闻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叹:‘似此蔑伦悖理,禽兽不如。”
42、切理餍心见“切2理厌心”。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叙》:“道通天地之外,思入风云之中,批隙导窾,切理餍心。”
43、天理昭彰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这一个天理昭昭,谁想到有今朝。”
44、爱理不理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45、穷理尽性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易·说卦》:“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46、入情入理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入:合乎。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47、民情物理人情事理。清·钱泳《履园丛话·廿一经》:“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如指掌。”
48、研幾析理幾:隐微,事物苗头。研究隐微的现象,分析精深的义理。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凡所论著,皆研幾析理,弘雅夷远。”
49、理不胜辞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50、逆理违天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51、理过其辞过:超过。说理过甚而文采不足。南朝·梁·钟嵘《诗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52、词正理直言词严正,理由充足。《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53、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讲道理。《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54、文理不通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55、天理昭然天理:天道。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3卷:“你却如何杀了丈夫,劫了十五贯钱,逃走出去?今日天理昭然,有何理说!”
56、天理昭昭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论语 吾与回也章》:“伊川有天理昭彰语。”
57、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58、入理切情合乎道理,切合实情。清·恽敬《与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逸情远兴,苍莽而来,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畅也。”
59、一面儿理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60、无理取闹闹:吵闹;捣乱。没有道理;故意吵闹、捣乱。唐 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