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理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横蛮无理 |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罗广斌《红岩》第13章:“余新江望着眼前这个横蛮无理、惯于装腔作势的敌人,气愤地握紧了拳头。” | 
| 2、揆理度势 | 衡量道理,揣度情势。 | 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 | 
| 3、词穷理绝 | 同“词穷理尽”。 | 《五灯会元·罗汉琛禅师法嗣·清凉文益禅师》:“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馀,日呈见解,说道理。藏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 | 
| 4、洞彻事理 |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 |
| 5、天理人情 | 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始终,知得失。” | 
| 6、再做道理 | 见“再作道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鹰神再来,我再做道理。” | 
| 7、理所当然 | 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 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 
| 8、情理难容 | 容:容忍,宽恕。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孩儿每万千死罪犯公徒,那厮每情理难容。” | 
| 9、相助为理 | 理:料理。指帮助料理事物。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严光传》:“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 | 
| 10、违天悖理 | 见“违天逆理”。 | 《明史·王直传》:“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 | 
| 11、理直气壮 |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 
| 12、理不胜辞 |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 |
| 13、逆理违天 |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 
| 14、理纷解结 | 理:整治;解:解开。整治纷乱,解开疙瘩。 | 朱自清《山野掇拾》:“什么纠纷,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两断;正眼也不去瞧,不用说靠他理纷解结了!” | 
| 15、通情达理 | 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 |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 
| 16、顺理成章 |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 
| 17、迎刃而理 |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 清 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 
| 18、逆天违理 |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 汉·荀悦《汉纪·孝武帝纪》:“诚逆天违理而不见时也。” | 
| 19、丧天害理 |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 
| 20、椎理穿掘 | 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 |
| 21、不近道理 |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 《古今小说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 
| 22、爱答不理 | 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 浩然《艳阳天》第18章:“焦庆媳妇爱答不理地说:‘管他哪一伙,谁给我办好事儿,我就向着谁!’” | 
| 23、坐视不理 | 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 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 
| 24、伸冤理枉 | 洗雪冤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大略多守着现成的案,能有几个伸冤理枉的?” | 
| 25、强词夺理 |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 26、有条有理 | 有条理;有次序;形容层次脉络清楚。 | 《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 
| 27、词正理直 |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 
| 28、爱理不理 | 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 
| 29、理屈事穷 | 理:理亏;穷:尽。道理上被压服,事情已到了山穷水尽。 | 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 
| 30、天理昭彰 | 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这一个天理昭昭,谁想到有今朝。” | 
| 31、理冤擿伏 | 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 | 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 
| 32、燮理阴阳 | 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 |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 
| 33、相应不理 | 应:回应。指对别人的劝说、要求置之不理。 | 谢觉哉《整疯子》:“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悬崖勒马、不要摔下崖去,他都相应不理。” | 
| 34、辞穷理屈 |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 《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 
| 35、慢条斯理 | 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 
| 36、理不胜词 | 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 
| 37、蔑伦悖理 | 指违背道德和伦理。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备闻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叹:‘似此蔑伦悖理,禽兽不如。” | 
| 38、词穷理极 | 穷:完,尽;极:终,到头。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 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 39、理固当然 | 理:道理;当然:应该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 | 宋·苏轼《始皇论中》:“始皇既平天下,分都邑,置守宰,理固当然。” | 
| 40、深情底理 | 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 
| 41、擘肌分理 |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 汉 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疮痏。” | 
| 42、词穷理尽 | 谓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 唐·崔致远《萧遘相公书》之二:“仰干陶冶,敬托笺毫,始知调急声哀,唯愧词穷理尽。” | 
| 43、束杖理民 |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 
| 44、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 公:称丈夫的父亲。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 鲁彦《西安印象》:“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然又引经据典,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 
| 45、入情入理 | 形容合乎情况和道理。入:合乎。 | 明 张岱《陶庵梦忆 柳敬亭说书》:“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 
| 46、辞巧理拙 |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 
| 47、肌劈理解 |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 | 清 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 
| 48、惨无人理 | 犹言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严弄峻制,惨无人理。任法吏之妄为,丝毫不加限制,人命呼吸,悬于法官之意旨。” | 
| 49、辞穷理极 | 辞:文辞;穷:完,尽;极:终,到头。无话可说,无理可辩。 | 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诚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请,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 50、分条析理 |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守亮既至,卫公初见,未之敬。及与言论,分条析理,出没幽赜,公凡欲质疑,亮已演其意,公大惊,不觉前席。” | 
| 51、切理会心 | 犹切理厌心。 | 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 | 
| 52、漫条斯理 |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漫条斯理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 
| 5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 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 
| 54、言之成理 |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 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 55、日理万机 | 理:处理;万机:纷繁的政务。指帝王宰相每天要处理许许多多的事务。现指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日夜操劳。 |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第二卷:“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 | 
| 56、逆天背理 | 逆: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 元·无名氏《陈仓路》头折:“则他那逆天背理可钐杀,我则待要剿除乱掠扶家国。” | 
| 57、表壮不如理壮 |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 《水浒》第二十四回:“常言道:‘表壮不如理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 
| 58、即事穷理 |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 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 
| 59、再作道理 |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 
| 60、玄关妙理 | 玄关:佛教称入道之门。深奥神妙的佛门道理。 | 元·无名氏《南极登仙》第二折:“玄关妙理,世人不解其中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