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立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行眠立盹 | 形容极度疲倦无精神。 |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若做官后,每日价行眠立盹,休,休,枉笑杀凌烟阁上人。” |
2、傲然屹立 |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形容坚定挺拔;不可动摇。 | 古华《芙蓉镇》:“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 |
3、立锥之地 | 立锥:插锥子。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
4、立命安身 |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
5、不立文字 |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6、屹然挺立 | 屹然:高耸的样子。像山峰一样高耸而坚定地直立着 | |
7、中立不倚 |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 《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8、立场不稳 | 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他们是立场不稳,爱憎不明,敌我不分。” |
9、云屯森立 | 众多而整肃貌。 | 清·侯方域《为司徒公赠万将军序》:“以张公节制三方,其部下熊罴之士,云屯森立,而特属望将军,其必有以取之矣。” |
10、势不并立 | 势:情势,状况;并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晋书·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 |
11、兴家立业 | 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二回:“纵不能兴家立业,也不至弃田荡产。” |
12、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
13、当机立决 | 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 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国家设官分职,秩有大小,权亦有等差:斩绞者奏请定夺,军流决于臬司,徒决于府,枷仗决于县,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当机立决,必待报而后施行。” |
14、持枪鹄立 | 鹄:天鹅;鹄立:像天鹅一样站立。形容军人手握钢枪,庄严肃立。 |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近别墅及别墅内武装保卫森严,持枪鹄立。” |
15、两雄不并立 | 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语云‘两雄不并立’,何能风雨同舟?” |
16、安身立命 |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
17、哀毁瘠立 | 形容因居亲丧悲损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 | 唐 张鷟《朝野佥载 补辑》:“(崔浑)丁母艰,勺饮不入口,哀毁瘠立。” |
18、兵以诈立 |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
19、詟谀立懦 | 谓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 | 宋·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前书《尊尧集表》,盖与此互见始末,詟谀立懦,不厌屡书也。” |
20、功成名立 | 成:成功;名:名利。建立了功绩,名声也有了。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这是我的夙愿。” |
21、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22、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23、立身行己 | 存身自立,行为有度。 | 《北史·柳虬传》:“机立身行己,本以宽雅流誉,至于登朝正色,可谓不违直道。” |
24、废私立公 | 去私为公。 | 《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
25、继天立极 | 继:继承;天、极:指帝位。继承天子之位。 |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
26、援笔立成 | 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笔成章”、“援笔而就”。 | 《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
27、凿空立论 | 凿空:缺乏根据,牵强附会。比喻本来缺乏根据,却挖空心思穿凿附会地作出论断。 |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
28、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29、立吃地陷 | 不从事生产,只知道消耗,就会连地也弄得塌陷。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钱物则有出去的,无有进来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
30、傲然挺立 |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 | 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
31、立盹行眠 | 立:站;盹:瞌睡。站着要打盹,行走要睡觉。形容非常疲倦。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我,我立盹行眠。” |
32、孤立寡与 | 谓没有人扶持,没有人援助。 | 清·侯方域《朋党论下》:“岂有君子蓄用世之志而孤立寡与者哉!” |
33、修身立节 | 提高自己品德修养,树立高尚节操。 | 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 |
34、达人立人 | 达:引进;立:培植。指帮人建功立业。 | 宋·程颐、程颢《二程全书·遗书》:“夫仁者达人立人,取譬可谓仁之方而已。” |
35、当机立断 | 面临紧急关头;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当:面临;断:决断。 | 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
36、顽廉懦立 | 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
37、立地书橱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
38、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39、独立难支 | 独:单独;独立:不依赖外力。比喻个人力量单薄不能维持全局 | 清·无名氏《说唐》第55回:“雄信闻言大怒,想众将都已杀尽,独立难支,遂叫一声:‘罢了!’” |
40、而立之年 | 三十岁的代称。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41、销毁骨立 | 销:久病枯瘦。形容身体枯瘦如柴。 | 《梁书·武帝纪》:“高祖形容本壮,及还京都,销毁骨立。” |
42、灭德立违 |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
43、钻刀立誓 | 钻刀:古代立誓仪式,立誓人要从刀门下钻过,表示如果负盟,甘愿死于刀刃之下。形容立誓定盟之真诚。 | 清·李玉《牛头山》:“即当钻刀立誓,永受元帅鞭策便了。” |
44、逢机立断 | 犹言当机立断。 | 唐·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观公之辨政,消烦解结,逢机立断。” |
45、当立之年 | 指三十岁。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 |
46、毛森骨立 |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 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
47、比肩而立 |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
48、勤以立身 | 勤俭才能生存下去。 | |
49、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50、求新立异 | 立:竖立。追求新奇,以显示与众不同。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众美人亦因炀帝留心裙带,便个个求新立异蛊惑他,博片刻之欢。” |
51、建功立事 | 犹“建功立业”。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书》:“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幕之。” |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 |
52、茕茕孤立 | 茕茕:孤零零的样子。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
53、树碑立传 | 树: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
54、带罪立功 |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 | 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
55、不破不立 | 破:破除;立:建立。不先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起新的。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56、巍然屹立 | 巍然:极高的样子;屹立:山势直立高耸。比喻象高山一样直立地上,不可动摇。 | 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 |
57、巍然挺立 | 巍然:高大的样子。比喻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 肖兵《太行青松》:“山上那浓郁葱茏的松柏,巍然挺立,充满生机。” |
58、贫无立锥之地 |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
59、临机立断 | 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访得淮扬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英敏多谋,临机立断,运筹足以破鬼夷之算,贾勇足以汗懦将之颜。” |
60、立少观多 | 指略一作为而影响很大。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法》:“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