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惊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惊才风逸指惊人的才华像风飘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2、语不惊人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惊涛骇浪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4、胆惊心战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明·陆采《怀香记·索香看墙》:“可怜平地风波变,天那好苦,霎时间胆惊心战。”
5、惊天地,泣鬼神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清 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6、躭惊受怕犹言担受惊吓。
7、惊心悼胆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释言》上卷:“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8、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9、吃惊受怕受惊骇。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2回:“老父惊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负累了父亲吃惊受怕。”
10、触目惊心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11、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12、闻宠若惊犹言受宠若惊。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13、拍案惊奇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鸟惊鼠窜见“鸟骇鼠窜”。《明史·艾万年传》:“贼衣食易尽,生理一绝,鸟惊鼠窜。”
15、惊涛巨浪同“惊涛骇浪”。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16、眼跳心惊眼皮跳动,内心惊恐。形容感到不安、害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好生奇怪,吓得眼跳心惊,把个舌头伸出,半晌还缩不进去。”
17、石破天惊山崩石裂;有惊天动地之势。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8、惊心裂胆见“惊心破胆”。茅盾《子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19、惊心骇瞩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或目所不睹,则忽而不戎,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20、惊见骇闻见“惊耳骇目”。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21、惊起梁尘《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惊起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22、惊风扯火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23、惊喜交集交集:不同感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又吃惊;又高兴。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此刻忽然的骨肉团圆,惊喜交加。”
24、海波不惊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25、心惊肉跳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2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7、冻浦鱼惊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8、惊心惨目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清·俞蛟《梦厂杂著·春明丛说·人骨箸记》:“骷髅累累,杂骨如竹头木屑,堆置墙角如阜……不禁惊心惨目。”
29、惊魂失魄同“惊魂丧魄”。《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30、惊恐失措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31、惊恐失色害怕得脸都变了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32、骇浪惊涛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33、心惊肉战见“心惊肉跳”。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34、天惊石破形容巨响或出人意外之事引起的震惊。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5、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36、宠辱无惊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37、魂惊魄惕形容十分震惊。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38、受怕担惊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
39、肉跳神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40、失惊倒怪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惊倒怪落三魂。”
41、心惊胆怕内心惊惧害怕。元·狄君厚《介子推》第三折:“受了他五七日心惊胆怕,不似这两三程行得人力尽身乏。”
42、一坐尽惊谓满座皆惊服。《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43、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44、惊恐万状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45、惊心掉胆惊:惊吓;掉:恐惧,战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掉胆。”
46、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7、鸾跂鸿惊比喻书法笔势飞举之态。宋·黄伯恩《法帖刊误·王大令书上》:“才披尺许目增明,鸾跂鸿惊欲飞逝。”
48、妙语惊人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49、大惊失色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50、心惊胆颤见“心惊胆战”。《秦并六国平话》上卷:“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
51、一坐皆惊见“一坐尽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52、匕鬯无惊形容法纪严明,无所惊扰。同“匕鬯不惊”。黄远庸《弹劾案与新内阁》:“吾曹固甚望此震烁中外,匕鬯无惊之新阁出现者也。”
53、心惊胆慑慑:恐惧。指人内心惊惧害怕。《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怀中履孝,道广德新,合力义亏,仁者心惊胆慑。”
54、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55、惊肉生髀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56、眩目惊心使人眼花心惊。宋刘氏《重修文宣王庙记》:“增华崇丽,眩止惊心。”
57、边尘不惊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58、惊惶万状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59、自相惊扰自己人互相惊吓不安。《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60、飞鸟惊蛇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