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百动不如一静 | 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寻思,百动不如一静的。” |
2、沉心静气 | “沉”同“沉”。犹言心平气和。 | 瞿秋白《文艺杂著·荒漠里》:“我走着不敢说疲乏,我忍着不敢说饥渴;且沉心静气的听,听荒漠里的天籁。” |
3、安安静静 | 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 清 吴璿《飞龙全传》第45回:“只见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静静,那顶门内透出一条赤色真龙。” |
4、清清静静 | 安安静静,不嘈杂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我这一进去,他又赌气走了,不如咱们回去罢,让他两个清清静静的说一回。” |
5、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6、静言庸违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 《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
7、平静无事 | 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 毛泽东《批判大汉族主义》:“有些是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平静无事……故须进行认真的教育,以期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
8、恭默守静 |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
9、头脑冷静 |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如果头脑冷静,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
10、稳稳静静 | 稳重安静的样子。 | |
11、静观默察 |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
12、买静求安 | 谓息事宁人,以图安逸。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今日天飞大王在此经过,这乡村敛钱备饭,买静求安。” |
13、浪静风恬 |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 元·王实甫《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这些时浪静风恬。” |
14、虚一而静 | 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正确的认识。 | 战国·赵·荀况《荀子·解薮》:“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
15、夜静更阑 | 阑:尽。无声无息的深夜。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现如今是阿谁,忙出去问真实,则见他气丕丕的斜倚着门儿立。” |
16、浪恬波静 |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 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浪恬波静,指日到武冈之任。” |
17、沉静寡言 |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 《逸周书·官人解》:“沉静而寡言,多稽而险貌,曰质貌者也。” |
18、更阑人静 |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阑:将尽;人静:没有人的吵杂声,一片寂静。夜已很深,没有人声,一片寂静。 | 明 陆采《怀香记 谋逾东墙》:“更阑人静,东墙月上移花影。” |
19、静中思动 | 静:平静,静止;动:变动。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一时忽然静中思动,因命牡丹、兰花众仙子看守洞府,去访百草仙子,不意适值外出。” |
20、平平静静 | 安宁,没有骚扰动荡。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 |
21、树欲静而风不宁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王爵笑道:‘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宁,便动动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
22、鱼沉雁静 | 同“鱼沉雁杳”。 | 明·高濂《瓦盆儿·题情》套曲:“未知道自别来他心可至诚,他应恨鱼沉雁静。” |
23、沉声静气 |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 冰心《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
24、静言令色 |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 |
25、避嚣习静 | 嚣:喧哗,吵闹;习:习惯于。躲开喧闹,安于清静。 | 《追求》:“现在她已经住在医院里,既然不是有病,那就有点避嚣习静的意味了。” |
26、故作镇静 | 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小齐自知不妙,却故作镇定:‘怎么,我说的不合适么?’” |
27、夜阑人静 | 夜阑:夜将尽。夜深了;人都安静下来了。形容夜深了;四周非常寂静。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 |
28、研精静虑 | 研究精微的事理,静心思考。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 |
29、偷闲躲静 | 指偷懒。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 |
30、树欲静而风不息 | 静:平静;息:平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
31、树欲静而风不止 |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32、鸦默雀静 |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 清 曹雪芹《红楼梦》:“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默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找园里来。” |
33、更深人静 |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1卷:“更深夜静,共伊商量。” |
34、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 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
35、风平浪静 |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
36、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37、冷眼静看 |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 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可笑,倾怀与说却为冤。” |
38、禁暴静乱 | 禁:禁止;静:平静。禁除暴行,平静叛乱。 | 《隋书·经籍志》:“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 |
39、动静有常 | 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 《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40、风静浪平 | 静:安静;平:安定。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次日过江,风静波平,也自欣然。” |
41、树欲静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 《孔子家语·致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
42、静影沉璧 | 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沉下的一块玉。 | |
43、娟好静秀 | 形容容貌秀美,性情柔和。 | 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芽,称其家儿也。” |
44、沉烽静柝 |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喻边疆无战事。 | 唐·玄宗《明堂乐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 |
45、静水流深 |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流深: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静水流深的真正含义恰可比喻为做人的态度: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这样就能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 |
46、一动不如一静 |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
47、平心静气 | 心情平稳;态度冷静;不鲁莽行事。 | 宋 吕本中《官箴》:“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曲详尽,使之相从而后已。” |
48、神闲气静 | 见“神闲气定”。 | 《负曝闲谈》第27回:“也有在车厢里抽出书来看的,也有扯过马褥子来盖着睡觉的,无不神闲气静。” |
49、处静息迹 | 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
50、风恬浪静 | 恬:平静,安适;静:安静。风很安逸,浪很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若不亏得一个人有主意,处置风恬浪静,不知炒到几年上才是了结。” |
51、动静有法 | 动:行动;静:静处;法: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指行动合乎规范。 | 《金史·后妃传赞》:“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
52、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 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53、清静无为 | 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 唐 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
54、鸦没鹊静 | 同“鸦默雀静”。 | 《红楼梦》第五十回:“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没鹊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到园里来。” |
55、静极思动 |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就希望有所改变。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 |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正是静极思动,阴尽生阳。” |
56、平风静浪 |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静浪。” |
57、夜静更深 | 无声无息的深夜。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现如今是阿谁,忙出去问真实,则见他气丕丕的斜倚着门儿立。” |
58、仪静体闲 | 形容女子态度文静,体貌素雅。 |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环姿艳溢,仪静体闲。” |
59、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 孙武《孙子 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60、闹中取静 | 指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清静的心态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