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节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侏儒一节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2、节用爱人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唐·高郢《谏造章敬寺书》:“陛下若节用爱人,当与夏后齐驾,何必劳人动众,而踵梁武之遗风乎?”
3、山节藻棁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西汉·戴圣《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
4、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5、末节细行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
6、省衣节食省:节约;节:节减。吃饭穿衣都很节省。形容节俭。清·徐大椿《洄溪道情·劝葬亲》:“劝世人只须得省衣节食,早早的送你爹娘入土,这就是造福之门。”
7、清风峻节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唐·韩愈《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8、躬行节俭躬行:亲自践行。亲自做到节约勤俭。《汉书·霍光传》:“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
9、清风劲节喻人品纯洁,节操坚贞。清·戴名世《〈左尚子制义〉序》:“忠毅(左忠毅)以清风劲节,罹于党祸,海内至今仰之。”又《赠叶苍岩序》:“两人官位相埒,而俱以清风劲节,显名天下。”
10、根蟠节错犹言盘根错节。明·李东阳《灵寿杖歌》:“根蟠节错相纠缠,含风饱雪经炎寒。”
11、高节迈俗迈:超逸。指志节高超脱俗。《晋书·江统传》:“惇字思悛,孝友淳粹,高节迈俗。”
12、屈节卑体屈节:折节;卑:低。降低自己的心志低声下气去服侍别人。东汉·班固《白虎通·姓命》:“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
13、丧身失节身受污辱,失去节操。鲁迅《小说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14、横生枝节横生:意外发生的;枝节:树干上长出的枝和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意外地插进一些问题;干扰了主要问题的解决。宋 叶适《答少詹书》:“又疑人之不相与,而以为外己,所以枝叶横生,意见多疑。”
15、虎符龙节虎符:古代铜制虎形兵符;龙节:古代邦国使臣用的金制龙形凭证。比喻重要的凭证唐·卢纶《送从叔牧永州》诗:“虎符龙节昭歧路,何苦愁为江海人。”
16、忠孝节烈为国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夫妻尽节,对朋友尽义。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清·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其为文主识议,凌厉雄健,不屑抚拟如世之貌似大家者。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慨激昂。”
17、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18、贞节牌坊古时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门楼。指坚贞不二的标志。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3回:“这监门口也盖不得那贞节牌坊。”
19、折节待士指屈己待人。《周书 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20、贞风亮节犹言高风亮节。南朝宋傅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铭》:“高明远德,系轨于时;贞风亮节,流声累叶。”
21、逢年过节在新年之际或在其他节日里。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40回:“逢年过节,老太太时常想念,不过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22、修身立节提高自己品德修养,树立高尚节操。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
23、节上生枝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枝节上又生出枝桠。比喻在不应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问题。宋·朱熹《答吕子约书》:“读古人书,直是要虚著心,大著肚,高著眼,方有少分相应,若左遮右拦,前拖后拽,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也无用处也。”
24、完名全节谓名节得以保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若是同年生并时长,在旁边听得,阻拦拉住,不但巫娘子完名全节,就是赵尼姑也保全身躯。”
25、晚节不终晚节:指晚年的节操。指到了晚年却不能保持节操。《明史 于孔兼传》:“疏论都御史吴时来晚节不终,不当谥忠恪。”
26、遒文壮节遒:强劲有力。形容文辞强劲有力,节奏雄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杜子美》:“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裘文壮节,抑扬哀怨。”
27、箕山之节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28、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29、应节合拍①合乎节拍。②用以比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韦君宜《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他们一面拉风箱一面唱歌,应节合拍。”
30、侍执巾节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
31、落花时节春末。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
32、尽诚竭节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魏书》:“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
33、砥节厉行见“砥节励行”。汉·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
34、大节不可夺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强取。指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5、尽节死敌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入则务本疾作,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
36、一枝一节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喻事物之细小部分。明·莫是龙《画说》:“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无有可直者。”
37、高风劲节见“高风峻节”。明·邵璨《香囊记·潜回》:“那饮药谯玄,纳肝弘演,高风劲节真堪羡,沧溟波浪能几枯,岁寒松柏何曾变。”
38、白首一节指年虽老而志节不衰。《后汉书 吴良传》:“窃见臣府西曹掾齐国吴良资质敦固,公方廉恪,躬俭安贫,白首一节。”
39、杖节把钺杖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权力的象征;钺:古代兵器。指皇帝授予权力,掌握很大的兵权。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40、条分节解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41、节衣缩食节:节约;节省;缩:缩减。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宋 陆游《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42、取予有节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淮南子·本经训》:“取予有节,出入有时。”
43、尽节竭诚节:节操;竭:完。指竭尽忠诚和节义。《魏书·吕罗汉传》:“自非尽节竭诚,将何以垂名竹帛?”
44、秉节持重保持节操,谨慎稳重。《后汉书 伏湛传》:“[伏湛]遭时反覆,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45、击节叹赏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赏:赞叹赏识。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形容对人的行为、言论、诗文、技艺等十分赞赏。宋 王楙《野客丛书 阿房宫赋》:“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
46、守节不移坚守节操,决不改变。亦作“守节不回”。西汉·刘向《新序·节士》:“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鈇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
47、细枝末节细、末:微小。植物最细小的枝节。比喻事物无关紧要的方面或细小的环节。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48、砥名励节砥: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名:名誉;励:通“砺”,磨炼;节:节操。砥砺磨炼自己,立名立节唐·高迈《济河焚舟赋》:“砥名励节,易地改辙,冀桑榆之未晚,得雌雄之一决。”
49、繁音促节繁:杂;促:急迫,急促。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
50、折节下谋士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唐·储光羲《贻鼓吹李丞》:“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
51、节中长节节:竹节。枝节中又长出枝杈。比喻在已有的情节中又生出新的情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十出以后,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52、节俭躬行节俭:节省,节约;躬:亲自。生活俭朴,以身作则。清·顾炎武《骊山行》诗:“贤妇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
53、繁文缛节文;节:旧时指礼节;缛:繁重。繁琐过多的礼节、仪式。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54、仗节死义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55、节用裕民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56、砥节砺行见“砥节励行”。王闿运《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朴坚,砥节砺行,颖敏足以成学,迂诚足以矫世。 ”
57、大节不夺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8、节节败退形容接连失败退缩。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南北两战场节节败退,长江要塞节节失守。”
59、折节下贤人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60、守节不回守节:坚守节操;移:改变。坚守节操而不动摇。《旧唐书·肃铣等传论》:“辅公拓窃兵反叛,王雄诞守节不回,训子孙以忠贞,感士庶之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