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 1、兴不由己 | 兴:兴致。正在兴头上难以控制。 | 康濯《春种秋收》:“她姨姨倒不是个媒婆子;不过是兴不由己,有口无心地张嘴搭话。” |
| 2、封己守残 | 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 清·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言理学者……薄文苑为辞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残,摘索不出一卷之内。” |
| 3、察己知人 |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
| 4、政由己出 |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
| 5、舍己为人 | 舍弃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
| 6、推己及人 |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 宋 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
| 7、责己以周,待人以约 | 周:周到,引申为严格;约:简单,引申为不苛求。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厚。 | 唐·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
| 8、有己无人 |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9回:“虽是小事,显见有己无人,贪心不死。” |
| 9、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 《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老邓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 |
| 10、洁己从公 | 见“洁己奉公”。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都督命令》:“是时湖北不仅财政充裕,同志皆洁己从公,而军械子弹被服,亦甚充足。” |
| 11、一己之私 |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
| 12、恕己及人 | 恕:宽恕。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
| 13、排斥异己 | 排斥:排除;驱逐;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一般指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比喻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合或利害冲突的人。又作“排除异己。” | 《晋书 殷凯传》:“凯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 |
| 14、谦恭虚己 | 虚己:谦虚,虚心。谦虚恭敬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就是待那同僚,却也谦恭虚己,百凡从事。” |
| 15、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 | 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
| 16、反求诸己 |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 17、舍己成人 | 舍:放弃;成:成就,成全。指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婚男嫁女,虽父母之心;舍己成人,乃高明之事。” |
| 18、强者反己 | 强者:有权势的人;反己:反省自己。指有权有势的人自我反省 | 《雪涛谐史》:“乡绅此语,足令强者反己,殊为可传。” |
| 19、枉己正人 |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已以正天下者乎?” |
| 20、威福由己 |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 《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
| 21、徇国忘己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 《宋书·谢晦传》:“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徇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 |
| 22、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 搬:移动。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说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 |
| 23、一己之见 | 指一个人的意见。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近时曾公端伯亦编皇宋百家诗选,去取任一己之见。” |
| 24、责躬罪己 | 躬:自身。责备自身并归罪于自己。 | 《周书·武帝纪》:“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论政得失。” |
| 25、奉公克己 | 谓严以律己,一心为公。 | 《东观汉记·周泽传》:“[泽]为渑池令,奉公克己。” |
| 26、啬己奉公 | 啬:节俭。自己节俭,尽力办好公共的事业。 | |
| 27、逞己失众 |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盖骄则恃己轻人,骄则逞己失众,失众无以御人,那得不败。” |
| 28、损己利人 | 损害自己,使别人得利。 | 明·李贽《与庄纯夫书》:“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 |
| 29、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
| 30、严于律己 |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
| 31、孤行己见 |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
| 32、以己度人 | 度:推测;猜测。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别人;依据自己一方的情况去猜测别人的情况。 | 汉 韩婴《韩诗外传》:“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
| 33、昧己瞒心 | 指违背自己的良心干坏事。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他他他,忒很毒,敢敢敢,昧己满心,将我图。” |
| 34、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 块垒:土块堆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气。指利用某种事物来达到消除愤懑不平的目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
| 35、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 欲:想要,希望;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恕者,以身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诸人。” |
| 36、奉公正己 | 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 | 《魏书 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
| 37、推己及物 | 同“推己及人”。 | 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
| 38、度己以绳 |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 |
| 39、叨在知己 | 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 清 霁园主人《夜潭随录 崔秀才》:“谓叨在知己,亟当如命。 |
| 40、洁己奉公 | 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 | 《宋书·林邑传》:“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 |
| 41、露己扬才 | 见“露才扬己”。 | 宋·苏舜钦《投匦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试,是其人非高蹈者,则皆露己扬才,干时谒进者也。” |
| 42、占为己有 | 将不是自己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
| 43、损人肥己 | 犹损人利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掂斤播两,何等肚肠。” |
| 44、己溺己饥 |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 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 45、安份守己 |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 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们对于空子,应该广劝他们安份守己的好。” |
| 46、诛锄异己 | 指清除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诛:杀害;锄:铲除。 | 《梁书 止足 陶季直传》:“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
| 47、知彼知己 |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
| 48、孤行己意 |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 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
| 49、固执己见 |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 《宋史 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
| 50、各持己见 | 持:坚持;保持;见:意见、见解。各人都持自己的见解。 | 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 堪舆》:“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
| 51、责人以详,待己以廉 | 责:要求;详:完备,引申为苛求;廉:少。对他人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宽松。 | 唐·韩愈《原毁》:“今日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
| 52、排除异己 | 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 |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孙峻、孙晽兄弟相继专权,更加残暴,排除异己,淫污宫廷。” |
| 53、矜己自饰 | 矜:夸耀;自饰:自己颂扬。夸耀称赞自己。 | 《后汉书 郑兴传》:“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
| 54、先人后己 |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 55、恃才矜己 | 恃:依靠,凭借;矜:自以为贤能。自恃才能,骄矜自负 | 《隋书·炀帝纪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掩其过。” |
| 56、省身克己 | 检查自身过失,克制自己非分之想。 | 明 钱德洪《王文成公〈大学问〉跋》:“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 |
| 57、损人益己 | 犹损人利己。 | 《旧唐书·陆象先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
| 58、露才扬己 | 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 汉 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
| 59、事不关己 | 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 《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
| 60、人一己百 |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