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随声附和 |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
2、春和景明 |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3、春风和气 | 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
4、三杯和万事 | 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 |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
5、对着和尚骂贼秃 |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 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
6、和气生财 | 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 鲁迅《彷徨 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
7、言和意顺 |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
8、民和年稔 | 犹言民乐年丰。 | 《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
9、琴瑟调和 | 比喻夫妻恩爱。 | 《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
10、狐唱枭和 | 喻坏人互相呼应。 | 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
11、和事老 | 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
12、此唱彼和 | 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比喻互相呼应。 | 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
13、琴瑟和同 | 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 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再不趁蝶使蜂媒厮断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厮搬弄,但能够鱼水相逢琴瑟和同。” |
14、凤协鸾和 | 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 |
15、和颜悦色 |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
16、群居和一 | 和一:和谐一致。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和谐一致。 | 战国·赵·荀况《荀子·策辱》:“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
17、随声趋和 | 见“随声附和”。 |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
18、和合双全 | 和:和谐。祝贺新婚夫妇终生和谐,白头偕老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镯子褪下来,给他带上,圈口大小,恰如合式,说:‘和合双全的罢!’” |
19、和容悦色 | 同“和颜悦色”。 |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 |
20、面和心不和 | 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船厂大臣又给他面和心不和,将领既不熟悉,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
21、面和意不和 | 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 |
22、更唱叠和 | 指相互以诗词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 明 宋濂《寄和右丞温迪罕诗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叠和者,为何如耶?” |
23、日丽风和 |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 元 李爱山《集贤宾 春日伤别》:“那时节和风丽日满东园,花共柳红娇绿软。” |
24、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 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异:灾异。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 | 西汉·刘向《条灾异封事》:“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
25、丈二和尚 | 指十分迷惑。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
26、一倡百和 | 和:呼应,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 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 胡公去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 |
27、诎膝请和 | 诎:通“屈”,弯曲;诎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 |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
28、琴瑟和谐 | 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 | 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 |
29、和稀泥 | 比喻调和纷争。 | 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
30、心醇气和 | 醇:纯厚;气:气息。心地纯厚,性情温和。 | 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
31、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32、一唱一和 | 和:应和;附和。跟着别人唱和;比喻双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宋 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
33、和光同尘 | 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 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
34、彼倡此和 | 和:附和;应和。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6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谒见晋景公,内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晋景公不从。” |
35、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
36、彼唱此和 | 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 | 《明史 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风。” |
37、风和日暄 | 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 明 汪廷讷《狮吼记 赏春》:“风和日暄,燕交飞触碎胭脂片。” |
38、风和日暖 |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 宋 王楙《野客丛书 陈胡二公评诗》:“而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邪!” |
39、和衣而睡 | 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那老道人自去收拾,关门闭户已了,来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 |
40、日和风暖 | 见“日暖风和”。 | 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
41、燮和天下 | 燮和:协调,和顺。使国家协调和平。 | 《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
42、你唱我和 |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两人每每你唱我和,做成联句。” |
43、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 指无法逃脱或逃避责任。 | 柯岗《逐鹿中原》第九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王汉元,谅他也上不了外国!” |
44、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 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戾:罪过。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处家固然也,即涉世亦何不莫然!” |
45、琴瑟和好 | 比喻夫妇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一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 |
46、和衣而卧 |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
47、情投意和 | 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 |
48、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 ||
49、和如琴瑟 |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
50、画荻和丸 |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 宋 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 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
51、和和气气 | 态度平顺温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省得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
52、白雪难和 | 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 | |
53、歪嘴和尚 | 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 | 陆天明《省委书记》:“说上头的经是好经,就是让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 |
54、响和景从 | 见“响答影随”。 | 明·张居正《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吕公墓志铭》:“稽古盛际,同寅协恭,百僚师之,以洽时雍,譬伯与仲,响和景从。” |
55、指着和尚骂贼秃 | 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 |
56、一迎一和 | 一味迎合。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
57、鸾凤和鸣 |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
58、一唱众和 | 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
59、倡而不和 |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
60、和衷共济 | 衷:内心;济:渡水。大家一条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 | 《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