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隋珠和玉即隋珠和璧。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二折:“他的质当从表饶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黄银。”
2、政清人和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3、混俗和光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4、鼓腹含和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5、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水。大家一条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6、上和下睦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7、倡而不和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8、和如琴瑟比喻夫妻相亲相爱。《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9、一唱一和和:应和;附和。跟着别人唱和;比喻双方互相配合;彼此呼应。宋 陈叔方《颖川语小》下卷:“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应。呼应者一唱一和,律吕相宜以成文也。”
10、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指无法逃脱或逃避责任。柯岗《逐鹿中原》第九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王汉元,谅他也上不了外国!”
11、君唱臣和唱:歌唱,吟咏;和:应和。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12、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异:灾异。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西汉·刘向《条灾异封事》:“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13、画荻和丸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宋 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 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14、时和岁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宋 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
15、躲得和尚躲不得寺寺:寺庙。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16、和隋之珍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17、随珠和璧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18、隋珠和璧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元·吴亮《劝忍百箴》:“隋珠和璧,蒟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
19、三杯和万事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20、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21、歪嘴和尚瞎念经比喻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22、清和平允平允:性情平和。形容性情温和。《晋书·齐献王攸传》:“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
23、民和年稔犹言民乐年丰。《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24、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25、时和年丰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诗经 小大雅谱》唐 孔颖达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26、和璧隋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27、和平共处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茅盾《新疆风土杂忆》:“故牵强附会,合佛道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处。”
28、和颜悦色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29、随声趋和见“随声附和”。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30、剪须和药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31、白雪难和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
32、鱼水和谐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元·王子一《误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
33、惠风和畅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4、琴瑟调和比喻夫妻恩爱。《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35、雄唱雌和比喻相互附和。清·戴名世《已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36、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37、地利人和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8、琴瑟和好比喻夫妇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孙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一女。十余年从无角口之事。”
39、指着和尚骂贼秃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40、曲高和寡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41、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42、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3、言归和好同“言归于好”。《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44、一唱众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45、情投意和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46、走了和尚走不了庙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溜了你就别回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
47、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48、群居和一和一:和谐一致。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和谐一致。战国·赵·荀况《荀子·策辱》:“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49、面和心不和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船厂大臣又给他面和心不和,将领既不熟悉,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50、燮和之任燮和:协调,和顺。协调国家上下的责任。比喻宰相的任职。《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51、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52、一倡百和和:呼应,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 胡公去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
53、和风细雨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本指自然现象;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54、一迎一和一味迎合。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55、屈膝求和屈:弯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蔡东藩《宋史演义》第76回:“屈膝求和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56、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兴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何况媳妇又没犯甚么事!”
57、和和气气态度平顺温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省得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58、细雨和风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前蜀·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诗:“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59、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极,混一天算一天,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这就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不好的呢?”
60、趁水和泥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这母货不早不晚,来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热打铁,捎带着把她收拾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