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既唐公不念前分仇,你放些个春风和气将他来待,免得咱一度可喜两度丑。”
2、言和意顺言语和顺,情意相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3、和如琴瑟比喻夫妻相亲相爱。《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4、心醇气和醇:纯厚;气:气息。心地纯厚,性情温和。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5、日和风暖见“日暖风和”。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6、和睦相处睦:和好。邻国或邻居之间和平友好地相交往。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7、和颜悦色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8、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9、和颜说色见“和颜悦色”。《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刘宝楠正义引汉·郑玄注:“言和颜说色为难也。”
10、礼之用,和为贵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11、和隋之珍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形容极为难得的东西。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和隋之珍也。”
12、和和气气态度平顺温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你们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省得我是你们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们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13、随声趋和见“随声附和”。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14、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鲁迅《彷徨 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15、细雨和风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前蜀·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诗:“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1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17、和事老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18、和光同尘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19、和璧隋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20、民和年稔犹言民乐年丰。《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21、琴瑟调和比喻夫妻恩爱。《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22、琴瑟和同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再不趁蝶使蜂媒厮断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厮搬弄,但能够鱼水相逢琴瑟和同。”
23、琴瑟和谐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
24、歪嘴和尚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陆天明《省委书记》:“说上头的经是好经,就是让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
25、和合双全和:和谐。祝贺新婚夫妇终生和谐,白头偕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镯子褪下来,给他带上,圈口大小,恰如合式,说:‘和合双全的罢!’”
26、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27、风和日暄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明 汪廷讷《狮吼记 赏春》:“风和日暄,燕交飞触碎胭脂片。”
28、彼唱此和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明史 刘世龙传》:“仕者日坏于上,学者日坏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风。”
29、上和下睦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30、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31、鱼水和谐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元·王子一《误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
32、面和意不和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气,心里却有矛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为此两下面和意不和。”
33、丈二和尚指十分迷惑。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34、剪须和药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35、曲高和寡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36、雄唱雌和比喻相互附和。清·戴名世《已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37、调和阴阳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38、倡而不和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39、两头和番谓两面拨弄、搅和。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40、歪嘴和尚瞎念经比喻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41、和衣而睡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那老道人自去收拾,关门闭户已了,来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
42、和容悦色同“和颜悦色”。《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
43、和蔼可亲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44、君唱臣和唱:歌唱,吟咏;和:应和。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45、惠风和畅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6、和蔼近人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明 李开先《贺邑令贺洪滨奖异序》:“迄今才八阅月,绝从生之文法,除苛细之科条,虽若凛不可犯,而实蔼然可亲。”
47、和稀泥比喻调和纷争。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48、一迎一和一味迎合。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杀人处,一迎一合。”
49、和风丽日谓天气温暖而晴朗。宋·柳永《西平乐》词:“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
50、一唱百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曾朴《孽海花》第35回:“那也是承了乾、嘉极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径,一唱百和,自然地成了一时风气了。”
51、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指世上罕有的珍宝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未玩于随掌?”
52、和而不唱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53、心和气平和:温和;平:平静。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身心安宁宋·苏辙《既醉备五福论》:“醉而愈恭,和而有礼,心和气平,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
54、诎膝请和诎:通“屈”,弯曲;诎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55、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56、和衣而卧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57、和风细雨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本指自然现象;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58、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59、风和日美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清 黄宗羲《敬槐诸君墓志铭》:“风和日美,余掉短胕,老母揭女孙泛汝仇湖。”
60、民和年丰百姓安居,年成很好。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