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和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时和岁稔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南齐书 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
2、埙篪相和旧时比喻兄弟和睦。《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3、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4、指着和尚骂贼秃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5、诎膝请和诎:通“屈”,弯曲;诎膝:下跪。下跪降服,请求和解。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6、丈二和尚指十分迷惑。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7、和风细雨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本指自然现象;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8、曲高和寡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9、风和日丽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清 吴趼人《痛史》:“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
10、对着和尚骂贼秃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11、躲得和尚躲不得寺寺:寺庙。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12、风和日美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清 黄宗羲《敬槐诸君墓志铭》:“风和日美,余掉短胕,老母揭女孙泛汝仇湖。”
1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条件优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齐。地理环境和人事关系方面的条件都很有利。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4、民和年稔犹言民乐年丰。《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15、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指世上罕有的珍宝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未玩于随掌?”
16、琴瑟和谐琴瑟:两种弦乐器名。琴瑟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明·沈受先《三元记·团圆》:“夫妻和顺从今定,这段姻缘夙世成,琴瑟和谐乐万春。”
17、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8、隋珠和玉即隋珠和璧。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二折:“他的质当从表饶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黄银。”
19、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20、一倡一和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21、日和风暖见“日暖风和”。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22、割地求和割让土地,求得和平。《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23、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异:灾异。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西汉·刘向《条灾异封事》:“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24、此唱彼和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比喻互相呼应。清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25、和而不唱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26、时和岁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宋 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
27、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和气:和睦;乖气:不和顺;戾:罪过。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灾祸。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中卷:“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处家固然也,即涉世亦何不莫然!”
28、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极,混一天算一天,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我这就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什么不好的呢?”
29、隋珠和璧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元·吴亮《劝忍百箴》:“隋珠和璧,蒟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
30、民和年丰百姓安居,年成很好。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31、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鲁迅《彷徨 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32、雄唱雌和比喻相互附和。清·戴名世《已卯科乡试墨卷》序:“而雷同剿袭,大抵老生腐儒之唾余,雄唱雌和,自相夸耀。”
33、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4、调和阴阳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治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35、言归和好同“言归于好”。《清史稿·世祖纪一》:“昔之疆场用兵,本冀言归和好。不幸寇凶极祸,明祚永终。”
36、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37、歪嘴和尚瞎念经比喻为谋私利而乱搬教条。
38、一唱众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39、心醇气和醇:纯厚;气:气息。心地纯厚,性情温和。唐·韩愈《答尉迟生书》:“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40、走了和尚走不了庙人虽然走了,家却无法搬走。比喻难以逃脱。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溜了你就别回来!走了和尚走不了庙,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
41、内峻外和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42、琴瑟调和比喻夫妻恩爱。《群音类选 <玉钗记 桂亭赏月>》:“琴瑟调和,百年相聚。”
43、混俗和光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44、礼之用,和为贵和:和谐,协调。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45、和合双全和:和谐。祝贺新婚夫妇终生和谐,白头偕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镯子褪下来,给他带上,圈口大小,恰如合式,说:‘和合双全的罢!’”
46、随声趋和见“随声附和”。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47、狐唱枭和喻坏人互相呼应。宋·王禹偁《杜伏威传赞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闼、武周之辈,狐唱枭和,蝟芒而来。”
48、鱼水和谐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元·王子一《误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
49、和睦相处睦:和好。邻国或邻居之间和平友好地相交往。左丘明《左传 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50、更唱迭和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迭和”。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当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蕴玉者,自号生香居士,亦能诗,与在山更唱迭和。”
51、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2、趁水和泥利用现成的水来搅泥。比喻乘机行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这母货不早不晚,来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热打铁,捎带着把她收拾啦吧。”
53、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54、三杯和万事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55、和蔼可亲指一个人的修养好;对人谦和可亲。和蔼:和气;谦逊。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56、鸾凤和鸣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57、燮和天下燮和:协调,和顺。使国家协调和平。《尚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58、和平共处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茅盾《新疆风土杂忆》:“故牵强附会,合佛道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处。”
59、和颜悦色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汉 郑玄注:“言和颜悦色为难也。”
60、打落牙齿和血吞和:混合。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或失败了还要充好汉。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为了团结,为了大敌当前,顾全抗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