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毫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毫毛不犯 | 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 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
2、微察秋毫 | 形容极细小的东西都看得很清楚。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夫照镜子见眸子,微察秋毫,明照晦冥。” |
3、不差毫厘 | 不差一毫一厘。 | 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58卷引《玉堂闲话 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
4、析毫剖芒 | 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 《文子 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
5、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6、一毫不取 |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小的事物。连一根毫毛那样小的东西都不拿。形容为人廉洁,不沾便宜。 | 宋·洪迈《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非其义一毫不取。” |
7、分毫析厘 | 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细微。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
8、毫无所得 | 一点儿也没有得到。 | 方志敏《清贫》:“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呵!” |
9、毫发不爽 | 毫发:细发和头发;爽:差错。形容一丝一毫都不差。也作“毫厘不爽”。 | 明 李贽《观音问 答自信》:“悭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分厘不差,毫发不爽。” |
10、毫发丝粟 | 形容极其微小。 | 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
11、一毫不差 |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纵然是一个模子铸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个瘢儿,少个蒂儿,却怎么这等一毫不差。” |
12、毫不在乎 | 毫:丝毫,形容细小;在乎:在意。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7章:“但仍然毫不在乎地开着车来到这偏僻山庄,给生活于困境的孤儿寡母送这送那,关怀备至……” |
13、毫无顾忌 |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 明·醒世居士《八段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无顾忌,致我割破恩爱,妻子逃亡。” |
14、白毫之赐 |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指供养僧徒之物。 |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
15、毫无顾虑 | 丝毫没有后顾之忧。 |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使我们的红军毫无顾虑地在将来顺利的条件下去打南昌,打九江。” |
16、秋毫无犯 |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17、秋毫之末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18、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孔子家语 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
19、毫厘丝忽 | 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
20、磨墨濡毫 | 濡:湿;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3回:“亭亭正在磨墨濡毫,忽见红红、宛如从外面走来。” |
21、分毫无爽 | 见“分毫不爽”。 |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喜甚,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船中,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 |
22、毫末之差 | 指由于微小的失误而造成巨大的差错。 | 南朝·宋·何承天《上历新法表》:“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月,积微成著。” |
23、纤毫不爽 | 纤毫:非常细微;爽:差。一点儿也不差。形容非常精确。 | 南朝·梁·沈约《宋书·律历志》:“凡此四蚀,皆与臣法符同,纤毫不爽。” |
24、九牛一毫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25、一毫不染 | 犹一尘不染。 | 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26、颊上三毫 | 同“颊上三毛”。 | 清·张岱《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晴中一画。” |
27、纤毫无犯 | 纤毫:非常细微;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 《北齐书·元景安传》:“显祖闻之,遗使推检,同行诸人赃污狼籍,唯景安纤毫无犯。” |
28、毫厘千里 |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西汉 戴圣《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
29、毫不经意 | 毫:丝毫。指丝毫不往心里去。 | 葛琴《罗警长》:“警长毫不经意的,从那黑泥中插过去,昂昂地跨着大的踏步。” |
30、毫不关心 | 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丝毫不在意。 | 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有的部分对群众利益毫不关心,而尽情地耗费人力和物力。” |
31、一毫不苟 | 犹一丝不苟。 |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
32、分毫不值 | 形容没有任何价值。同“分文不直”。 | 《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间信佛者多,谤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虚无,专辟佛教,说我等寂灭门中,分毫不值。” |
33、一分一毫 | 形容很少的数量。 | 朱自清《给亡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
34、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35、细入毫芒 | 毫芒:指极细微。形容细微到极点。 |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唐初虽有山水,然尚精工。如李思训、王摩诘之笔,皆细入毫芒。” |
36、毫不讳言 | 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 |
37、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38、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39、分毫不取 | 见“分文不取”。 | |
4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 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41、毫不相干 | 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其实,月球并无分别,只是半个明,半个暗,盈亏圆缺,都是人眼睛现出来的景相,与月球毫不相干。” |
42、毫不留情 | 指人丝毫不给别人留情面。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6回:“恼的是这个狗官不知听了谁的唆使,毫不留情。” |
43、手不停毫 | 手不停顿地书写。形容不停地写作。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
44、颊上添毫 | 颊:面颊;毫:毫毛。给人画像时在脸上添上几根毫毛。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采。 | 《晋书 顾恺之传》:“尝图裴楷橡,颊上夹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
45、洞察秋毫 |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46、磨墨吮毫 | 毫:毛笔。磨好墨,把毛笔润湿。指动手写文章。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0回:“各生童磨墨吮毫,发笔快的,早已有了破题、承题、小讲。” |
47、分毫不爽 |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0卷:“那阴报事也尽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
48、丝毫不爽 | 丝毫:形容极小,1分=1000丝=100毫=10厘;爽:差。一点儿也不差。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建康保宁光誉禅师》:“密远化机,丝毫不爽。” |
49、毫厘不爽 | 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邑人》:“呼邻问之,则市肉方归。言其片数斤数,毫发不爽。” |
50、毫不迟疑 | 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
51、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 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魏书 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52、毫无二致 | 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 郭沫若《断断集 屈原时代》:“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毫无二致。” |
53、利析秋毫 | 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 《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
54、不爽毫发 | 没有一点差错。 | 《明史 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
55、毫不动摇 | 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 | 毛泽东《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
56、毫不介意 |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
57、一丝一毫 |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毫:一厘的十分之一;丝:一毫的十分之一。 | 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 |
58、毫不含糊 | 态度明确坚定。 |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的迫切任务》:“关于这种政策改变的客观原因和时间性,我们曾经毫不含糊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
59、不差毫发 |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 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
60、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 《大戴礼记 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