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寒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寒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2、救寒莫如重裘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汉 徐幹《中论 虚道》:“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
3、胆战心寒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4、寒气刺骨冷得几乎失去知觉,感到特别冷。曲波《林海雪原》:“一个寒气刺骨的早上,小分队到达九龙汇。”
5、神湛骨寒形容危惧。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6、心如寒灰见“心若死灰”。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7、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8、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9、心寒胆战形容十分惊恐。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10、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11、寒木春华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12、寒附火者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13、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书 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沉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后以“暑雨祁寒”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蔡沉集传:“祁,大也。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自伤其生之艰难也。”
14、枕冷衾寒枕被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15、啼饥号寒因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16、仗马寒蝉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冷眼观》第30回:“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
17、寒往暑来寒冬已过,盛夏将至。指四季的轮回。泛指时光流逝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终。”
18、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9、岛瘦郊寒唐朝贾岛和孟郊的诗歌风格,多以清切凄苦为主。宋 朱熹《次韵谢刘行惠笋》:“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
20、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21、唇亡齿寒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22、饥寒交至同“饥寒交迫”。晋·陶潜《劝农》诗:“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23、春寒料峭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24、薄寒中人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辩》:“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25、寒灰更燃寒灰:冷却了的灰烬;燃:烧。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隋书·于仲文传》:“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26、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27、胆破心寒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28、广寒仙子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元·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环珮湿,似月下归来飞琼。那更,香鬓云鬟,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
29、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30、饥寒交凑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宋书·袁湛传》:“不敦其本,则末业滋章;饥寒交凑,则廉耻不立。”
31、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北朝 后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2、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33、另楚寒巫楚:楚怀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明 陈汝元《金莲记 偕计》:“孤帷冷簟,难辞白发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红颜于别闼。”
34、寒蝉仗马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35、祁寒酷暑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祁寒酷暑不稍间。”
36、唇揭齿寒见“唇亡齿寒”。
37、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38、饥寒交迫交:一齐;迫:逼迫。饥饿、寒冷一齐袭来。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宋 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39、胆颤心寒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40、心寒胆碎寒:战栗。形容十分惊恐。《永乐大典戏文·无名氏<小孙屠开封府公断>》:“心寒胆碎,悔之作不是。”
41、盛暑祁寒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旧五代史·晋书·崔悦传》:“指命仆役,亦用礼节,盛暑祁寒,不便冒犯。”
42、风寒暑湿导致患病的四种因素。泛指致病的原因。元·无名氏《来生债》楔子:“他的病可着我猜,我依着他便了。你不是风寒暑湿么?”
43、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宋 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44、切骨之寒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45、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6、祁寒溽暑祁:大;溽:炎热天气。冬季大寒,夏天湿热。比喻生活艰苦。《旧五代史·郭崇韬传》:“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
47、寒心酸鼻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48、寒耕暑耘冬耕地,夏锄草。泛指做各种农活。《管子·乘马数》:“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
49、寒来暑往寒冷的冬季来临了;暑热的夏日过去了。形容时间的不停流逝。《周易 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50、天寒地冻天气非常寒冷;大地到处结冰。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
51、问寒问热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52、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53、寒门薄宦
54、心惊胆寒同“心惊胆战”。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55、破瓦寒窑指穷苦人住的简陋破旧的房屋。
56、自同寒蝉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57、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8、寒腹短识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59、暑往寒来热天过去了,冷天来到了。形容时光的流逝。亦作“暑来寒往”。南朝·梁简文帝《中书令临汝灵侯墓志铭》:“草茂故辙,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来。”
60、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汉 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