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寒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凄风寒雨 | 见“凄风苦雨”。 | 清·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方其凄风寒雨,杏褪桃残,山路萧条,愁云千里,苔荒藓败,情扬魂销,不可谓无忧也。” |
2、啼饥号寒 | 因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 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
3、广寒仙子 | 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 元·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环珮湿,似月下归来飞琼。那更,香鬓云鬟,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 |
4、寒耕热耘 | 泛指农作辛苦。 | 《孔子家语 屈节解》:“民寒耕热耘曾不得食,岂不衰哉!” |
5、枕冷衾寒 | 枕被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
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7、仗马寒蝉 |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 《冷眼观》第30回:“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 |
8、寒往暑来 | 寒冬已过,盛夏将至。指四季的轮回。泛指时光流逝 | 南朝·宋·鲍照《伤逝赋》:“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终。” |
9、寒蝉仗马 | 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 《新唐书·李林甫传》:“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
10、破胆寒心 |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
11、祁寒溽暑 | 祁:大;溽:炎热天气。冬季大寒,夏天湿热。比喻生活艰苦。 | 《旧五代史·郭崇韬传》:“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 |
12、寒木春华 |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
13、嘘寒问暖 |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 | 冰心《关于女人 我最尊敬体贴她们》:“孩子们安静听话,太太笑脸相迎,嘘寒问暖。” |
14、救寒莫如重裘 | 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 | 汉 徐幹《中论 虚道》:“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 |
15、问寒问热 | 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
16、寒山片石 |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 清·张岱《岱志》:“余入泰山,见磨崖勒字,无一字堪入眼,故余反以无字碑为寒山一片石。” |
17、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
18、大寒索裘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 | 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
19、薄祚寒门 | 祚:福;寒:寒微之家。指贫贱低微的门第。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 |
20、切骨之寒 |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
21、寒酸落魄 | 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
22、一寒如此 | 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23、春寒料峭 |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
24、噤若寒蝉 |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25、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26、神湛骨寒 | 形容危惧。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
27、自同寒蝉 | 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
28、衾寒枕冷 | 衾:被子。被枕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 宋 柳永《爪茉莉(秋夜)》:“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明 高明《琵琶记》第五出:“[旦]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 |
29、胆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
30、济寒赈贫 |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 《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
31、冷面寒铁 | 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 《明史·周新传》:“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
32、寒心消志 | 见“寒心销志”。 | 《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 |
33、饥寒交切 | 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 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
34、暑来寒往 | 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 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暑来寒往,地久天长,神哉华观,永配无疆。” |
35、寒耕暑耘 | 冬耕地,夏锄草。泛指做各种农活。 | 《管子·乘马数》:“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 |
36、祁寒酷暑 | 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祁寒酷暑不稍间。” |
37、心寒胆碎 | 寒:战栗。形容十分惊恐。 | 《永乐大典戏文·无名氏<小孙屠开封府公断>》:“心寒胆碎,悔之作不是。” |
38、岁寒松柏 |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9、送暖偎寒 | 见“送暖偷寒”。 | 明·叶宪祖《团花凤》第二折:“出入是非门里,定因家有三婆,替那好送暖偎寒,移商换羽,都是你这老贱人了。” |
40、不寒而栗 |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41、岁寒三友 |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 元·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
42、寒心销志 | 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担心忧虑。 | 汉·邹阳《上书吴王》:“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
43、风寒暑湿 | 导致患病的四种因素。泛指致病的原因。 | 元·无名氏《来生债》楔子:“他的病可着我猜,我依着他便了。你不是风寒暑湿么?” |
44、岁寒知松柏 |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45、饥寒交至 | 同“饥寒交迫”。 | 晋·陶潜《劝农》诗:“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
46、寒冬腊月 |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 汉 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
47、唇揭齿寒 | 见“唇亡齿寒”。 | |
48、十年寒窗 |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
49、林寒涧肃 | 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50、不饥不寒 | 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51、一暴十寒 |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2、夏虫不可语寒 |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
53、另楚寒巫 | 楚:楚怀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妇或情人分居两地,孤单寂寞。 |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偕计》:“孤帷冷簟,难辞白发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红颜于别闼。” |
54、问寒问暖 | 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 康濯《我在乡下》:“他短不了上我屋里来拉扯个时事,还常常问寒问暖问吃问住,亲热的不行。” |
55、寒门薄宦 | ||
56、十载寒窗 | 载:年。指长期苦读。 |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
57、秋月寒江 |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 宋 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
58、饥寒交凑 | 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 《宋书·袁湛传》:“不敦其本,则末业滋章;饥寒交凑,则廉耻不立。” |
59、心寒胆战 | 形容十分惊恐。 |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
60、衣取蔽寒 | 取:选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