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寒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寒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臣永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
2、送暖偷寒见“送暖偷寒”。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3、祁寒酷暑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祁寒酷暑不稍间。”
4、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寒山片石比喻少见的好文章。清·张岱《岱志》:“余入泰山,见磨崖勒字,无一字堪入眼,故余反以无字碑为寒山一片石。”
6、岛瘦郊寒唐朝贾岛和孟郊的诗歌风格,多以清切凄苦为主。宋 朱熹《次韵谢刘行惠笋》:“君诗高处古无师,岛瘦郊寒讵足差。”
7、仗马寒蝉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马。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冷眼观》第30回:“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
8、寒酸落魄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9、饥寒交至同“饥寒交迫”。晋·陶潜《劝农》诗:“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10、松柏寒盟比喻患难之交。清·李渔《怜香伴·斋访》:“虽则是梅花冷淡,也甘守松柏寒盟。”
11、凄风寒雨见“凄风苦雨”。清·葆光子《物妖志·木类·柳》:“方其凄风寒雨,杏褪桃残,山路萧条,愁云千里,苔荒藓败,情扬魂销,不可谓无忧也。”
12、寒门薄宦
13、救寒莫如重裘比喻处事须敦本务实。汉 徐幹《中论 虚道》:“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
14、衾寒枕冷衾:被子。被枕俱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宋 柳永《爪茉莉(秋夜)》:“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明 高明《琵琶记》第五出:“[旦]奴不虑衾寒枕冷;奴只虑公婆没主一旦冷清清。”
15、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16、问寒问热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17、夏虫不可语寒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18、天寒地冻天气非常寒冷;大地到处结冰。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词:“莫恨东风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冻,南枝香动。”
19、送暖偎寒见“送暖偷寒”。明·叶宪祖《团花凤》第二折:“出入是非门里,定因家有三婆,替那好送暖偎寒,移商换羽,都是你这老贱人了。”
20、偷寒送暖暗里照顾寒暖。比喻奉承拍马。也比喻对人关切。元 无名氏《神奴儿》:“看起来偷寒送暖,都是你这老弟子。”
21、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22、寒腹短识形容人知识贫乏,见识短浅。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23、破瓦寒窑指穷苦人住的简陋破旧的房屋。
24、寒蝉僵鸟寒天的蝉和冻僵的鸟。比喻默不作声的人。清·李渔《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25、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北朝 后魏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6、骨肉未寒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刚死不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中年丧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议亲。”
27、暑往寒来热天过去了,冷天来到了。形容时光的流逝。亦作“暑来寒往”。南朝·梁简文帝《中书令临汝灵侯墓志铭》:“草茂故辙,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来。”
28、切骨之寒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29、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30、骨寒毛竖形容十分害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谓骨寒毛竖也。”
31、林寒涧肃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2、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宋 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33、寒耕暑耘冬耕地,夏锄草。泛指做各种农活。《管子·乘马数》:“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
34、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5、唇竭齿寒见“唇亡齿寒”。《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36、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7、胆寒发竖形容恐怖之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闻者靡不胆寒发竖,永为子孙之戒。”
38、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诗经 邶风 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39、心寒胆碎寒:战栗。形容十分惊恐。《永乐大典戏文·无名氏<小孙屠开封府公断>》:“心寒胆碎,悔之作不是。”
40、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41、寒木春华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
42、神湛骨寒形容危惧。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43、自同寒蝉寒蝉:冬天的蝉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比喻闭口不说话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44、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45、八百孤寒八百:形容多;孤寒:指贫困的读书人。许多生活贫困的读书人。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46、寒底捞月捞:从液体中取物。从井底捞月亮。比喻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元·无名氏《马陵道》:“我若今日见你呵,将你活剁做两三截,你要活时恰似井底捞明月。”
47、寒毛卓竖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48、心如寒灰见“心若死灰”。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49、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寒食:清明节;元宵:元宵节。早晚都像过节一样。形容生活奢华,整天寻欢作乐。元·白仁甫《梧桐雨》第一折:“寡人自从得了杨妃,真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
50、寒心消志见“寒心销志”。《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
51、寒心销志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担心忧虑。汉·邹阳《上书吴王》:“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
52、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53、风寒暑湿导致患病的四种因素。泛指致病的原因。元·无名氏《来生债》楔子:“他的病可着我猜,我依着他便了。你不是风寒暑湿么?”
54、广寒仙子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元·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环珮湿,似月下归来飞琼。那更,香鬓云鬟,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
5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6、心惊胆寒同“心惊胆战”。明·李日华《南西厢记·飞虎授首》:“心惊胆寒,浑身上淋漓雨汗。”
57、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58、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59、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60、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