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身体有关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骨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凡胎俗骨凡:平庸,寻常。指人间普通平庸的人。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2、顽皮赖骨①谓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这等顽皮赖骨,不打如何肯招?”
3、毛骨悚然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4、一聚枯骨一聚:聚在一起。一堆枯朽的骨头。指人死去很久。《神仙传·老子》:“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5、骨肉之恩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恩:亲爱。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
6、风骨峭峻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气,刚直不阿。也比喻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唐·韩愈《感春》诗:“孔丞别我适临汝,风骨峭峻遗尘埃。”
7、千金市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宋 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幹三马次苏子由韵》:“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
8、粘皮著骨粘:粘贴,胶合。形容言行办事不干脆爽利,执着刻板。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8卷:“其深浅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说。”
9、粘皮带骨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
10、功成骨枯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1、亲如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江耀辉《红军鞋》:“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
12、刊心刻骨指印象深刻,令人难忘。闻一多《邓以蛰<诗与历史>题记》:“也没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着头,咬着牙,在岩石里边寻求金子。”
13、析骨而炊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史记 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14、曝骨履肠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隋书·李德林传》:“佐斗嫁祸,纷若猬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砺。”
15、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习。《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16、柴毁骨立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身体受到摧残,消瘦憔悴的样子。《北史·陈孝意传》:“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17、骨鲠在喉鲠:鱼骨。鱼骨等小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不说出来就非常难受。清 袁枚《与金匮令书》:“仆明知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而无如闻不慊心事,如骨鲠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18、瘦骨梭棱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屋里的,瘦骨梭梭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盐。”
19、粉骨碎身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唐 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虽粉骨碎身,无可报答。’”
20、骨腾肉飞腾:跳跃。形容奔弛迅速。也形容神魂飘荡。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
21、恨之入骨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22、神清骨秀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明·陆采《明珠记·买药》:“我见你神清骨秀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23、神湛骨寒形容危惧。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湛骨寒!”
24、换骨脱胎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金 侯善渊《杨柳枝 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25、敲骨榨髓犹敲骨吸髓。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敲骨榨髓,受尽欺凌的阿琦婆。”
26、刮骨吸髓刮开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
27、戳脊梁骨在背后指责议论。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被人们当面无数次地训斥批判,也被人们背后无数次地戳脊梁骨。”
28、冰肌玉骨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性肌肤洁白细腻。也形容梅、水仙、荷花等鲜艳洁净。后蜀 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29、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30、吃人不吐骨头比喻又残暴,又贪婪。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31、雪胎梅骨喻高洁。清·李渔《怜香伴·香咏》:“小姐这等诗真有雪胎梅骨,冷韵幽香。”
32、以骨去蚁见“以肉去蚁”。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33、换骨夺胎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34、刺心刻骨①谓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清·陈确《答恽促升书》:“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诚多言矣。”
35、刮骨抽筋喻极力搜刮、榨取民财。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四:“清室二百七十余年间的统治在官场中已经凝集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贪婪恶习。一般的官府均以贪赃枉法为能,在上的鬻爵收贿,在下的刮骨抽筋。‘官官相卫’,让你受苦的民间硬是呼天无路,吁地无门。”
36、捶骨沥髓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括民财。唐·陆贽《论长吏以增户加税辟田为课绩》:“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沥髓,隳家取财,苟媚聚敛之司,以为仕进之路。”
37、积毁消骨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汉 刘向《新序 杂事三》:“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38、铭刻心骨比喻感念极深,永远不忘。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39、鸡蛋里找骨头比喻故意挑剔。老舍《老舍自传》第一章第三节:“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40、粉身灰骨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唐 张鷟《游仙窟》:“玉馔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谢。”
41、龙章秀骨喻文章秀逸遒劲。宋·梅尧臣《读萃秘校卷》诗:“龙章秀骨若轻时,继作五弦须款款。”
42、铭心刻骨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43、村筋俗骨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44、朽骨重肉比喻已经腐朽的东西得到了新生。宋·苏辙《谢复官表》:“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然,朽骨重肉。”
45、透骨酸心形容极度伤心。《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她自己心中,以有一腔的弥天恨事,透骨酸心。
46、骨化形销谓死亡。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47、画虎画皮难画骨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48、槌骨沥髓槌:同“捶”,敲打;沥:滴;髓:骨髓。敲碎骨头来吸骨髓。比喻剥削压迫极其残酷。宋·陆九渊《与宋漕》:“贪吏并缘,侵欲无艺,槌骨沥髓,民不聊生。”
49、行尸走骨见“行尸走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0卷:“枯木不复生,其牙叶纵遇阳和之春,长为阴冥下鬼,毕于朽腐,可谓愍嗟,虽位极人臣,皆行尸走骨矣。”
50、软骨头比喻意志薄弱、没有骨气的人,甚至丧失气节的人。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1章:“想不到此人是个忘恩负义的软骨头,把我出卖了。”
51、呕心镂骨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李义山《咏柳》云‘堤远意相随’之句,皆是呕心镂骨而成。”
52、形夸骨佳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体形优美。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阳文也。”
53、齑身粉骨齑:碎。指粉身碎骨。明 王守仁《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臣世受国恩,齑身粉骨,亦无以报。”
54、敛骨吹魂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南史·袁昂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遂乃顿释钳赫,敛骨吹魂,还编黔庶。”
55、焚骨扬灰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56、颜精柳骨见“颜筋柳骨”。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精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57、骨肉相残比喻自相残杀。《晋书 刘元海载记》:“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58、毛骨森竦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59、镂心刻骨形容感念深切,难以忘怀。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妾等蒙陛下眷爱,镂心刻骨,没世难忘。今不幸遭此离乱,陛下欲舍妾身何往?”
60、痛心刻骨伤痛入骨髓。形容伤心到了极点。《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