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赏高罚下 | 见“赏功罚罪”。 |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禁使》:“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 |
2、道高望重 | 犹言德高望重。 | 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 |
3、高谈雄辩 |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 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
4、重望高名 | 拥有崇高的名望。 |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
5、高情逸态 |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 明·汤显祖《紫钗记·谒鲍述娇》:“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 |
6、足高气强 | 见“足高气扬”。 | 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
7、远走高飞 | 向远处走;向高处飞。多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
8、高情厚谊 | 深厚的情谊。亦作“高情厚爱”、“高情厚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3回:“久闻潞州单二哥高情厚谊,恨不能相见,今日这桩事,却为人谋而不忠。” |
9、驷马高车 |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 东汉 班固《汉书 于定国传》:“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 |
10、登高一呼 |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
11、高攀不上 | 不能同等与地位、名誉较自己高的人结交或攀亲。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你们钟府上是做官的仕宦之家,我们做买卖的,恐怕高攀不上吧?” |
12、高情远意 | 见“高情远致”。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昆体》:“义山诗世人但称颂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
13、高不凑,低不就 | 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高不凑,低不就,打从帮闲的,处馆的两项人见了他,也就做鬼脸,把‘倒运’两字笑他,不在话下。” |
14、高城深沟 | 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 | 唐·李翱《杨烈妇传》:“项城小邑,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 |
15、不知天高地厚 |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
16、至诚高节 | 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 | 《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
17、展翅高飞 | 形容鸟展开翅膀向高空飞去,也可以比喻事业的兴旺发达或人才高度发展。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风凄云惨,鹤唳猿啼。便是那树上的鸟儿,也忒楞楞展翅高飞。” |
18、好高骛远 | 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 《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
19、堂高廉远 | 堂:厅堂;廉:厅堂的侧边。比喻尊卑有定规。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
20、高自骄大 | 骄:骄傲自大。高傲自大,看不起他人。 | 《魏书·沮渠蒙逊传》:“扬言西戎,高自骄大,罪五也。” |
21、才高运蹇 | 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司马貌虽然出言无忌,但此人因才高运蹇,抑郁不平。” |
22、高谈大论 | 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江西学者自以为得陆删定之学,便高谈大论,略无忌惮。” |
23、厚禄高官 |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 《荀子 议兵》:“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
24、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 |
25、高视阔步 |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概不凡。也形容傲慢看不起人的神气。 | 汉魏 刘桢《隋书 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
26、高门大屋 |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
27、高官尊爵 |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 | 《庄子·让王》:“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 |
28、山高水低 | 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
29、道高德重 |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 艾芜《回家》:“水元伯伯打发人来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为水元伯伯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
30、高抬明镜 |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 |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
31、屈高就下 |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
32、水阔山高 |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里羊一套>》:“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
33、略高一筹 | 筹:筹码,记数用具。略微超过一个码。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处数语,略高一筹耳。” |
34、危言高论 | 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 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辞。” |
35、高睨大谈 |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 汉 张衡《应间》:“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
36、高门巨族 | 高门:显贵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
37、清风高谊 | 风格高尚,友谊深厚。 | 《剪灯余话·两川都辖院志》:“以荐冥福,清风高谊,传播江湖间。” |
38、惟有读书高 | 高:高尚。只有读书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径。 | 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
39、高山景行 |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 《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40、高情远致 | 高、远: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 |
41、才大气高 | 气:气质。才能出众,意气高傲。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九卷:“李白虽则才大气高,遇了这等时势,况且内翰高情,不好违阻。” |
42、功高盖世 | 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 唐浩明《曾国藩》第二部第二章:“小人在江湖上,到处听说将军功高盖世。” |
43、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44、莫测高深 | 莫:不能。无法测量出多高多深。形容人或事难以揣测其高深奥妙。也可以讽刺故弄玄虚以迷惑别人者。 | 东汉 班固《汉书 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 |
45、巴高枝儿 | 比喻高攀。 |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不怕人笑话我奴才亲戚混巴高枝儿,我今日可算认定了干娘咧!”。 |
46、秋高马肥 | 秋高气爽,马匹肥壮。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动的季节。 | 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臣恐秋高马肥,虏必再至,以责前约。” |
47、福寿年高 | 年高:年龄大。有福有寿,长命百岁。 | 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他道我福寿年高,着我似松柏齐肩老。” |
48、高明远见 | 高明:精明高妙。指见识精明高远。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 |
49、高人一筹 |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 | 明·归有光《震川集·别集·七·与沈敬甫七首》:“圹志、子建云亦似。但千古哭声未尝不同,何论前世有屈原,贾生耶?以发吾之愤愤而已!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 |
50、这山望着那山高 |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 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
51、高足弟子 |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
52、随高就低 | 犹言可高可低,随便怎样。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浮山远禅师法嗣·衡岳奉能禅师》:“苦乐共性,随高就低。” |
53、高风劲节 | 见“高风峻节”。 | 明·邵璨《香囊记·潜回》:“那饮药谯玄,纳肝弘演,高风劲节真堪羡,沧溟波浪能几枯,岁寒松柏何曾变。” |
54、高低贵贱 | 贵:尊贵。指物体的价值或人的地位的高下等级。 | |
55、高明远识 |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
56、高处不胜寒 | 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 |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57、年高德卲 |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 |
58、置酒高会 | 置:设,办。举行盛大宴会。 |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
59、高人一着 | 着:下棋时走一步。指比其他人高明一点。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这两人会托外国人递条子,他的见解已经高人一着。” |
60、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 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