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高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置酒高会置:设,办。举行盛大宴会。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2、高车驷马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
3、高城深沟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唐·李翱《杨烈妇传》:“项城小邑,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
4、高低贵贱贵:尊贵。指物体的价值或人的地位的高下等级。
5、才高行洁洁:清白。才能高;品行好。汉 王充《论衡 逢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
6、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7、跼高蹐厚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后常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晋·葛洪《抱朴子·知止》:“或倡高算而受晁错之祸,或竭心力而遭吴起之害;故有跼高蹐厚,犹不免焉。”
8、天高地远形容极其高远。比喻差距特别大。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今可去觅鸾胶续断弦,遮莫你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
9、高雅闲淡高妙雅正,安闲恬淡。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10、水涨船高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随着提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长姐儿更不想到此时,水涨船高,不曾吃尽苦头,怎得修成人上人。”
11、高尚娴雅文雅、优美的动作与才艺。
12、典册高文原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后指典雅高深的文章或经典性著作。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五代史》:‘黄……。’则典册高文亦用之矣。”
13、好高骛远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14、高见远识谓见识高远。宋·赵彥卫《云麓漫钞》卷十:“圣人高见远识,固不可以小智测度也。”
15、高处不胜寒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6、高出云表云表:云外。高高直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张恨水《啼笑姻缘》第13回:“回头看隔院时,正有一棵高出云表的老槐树。”
17、水长船高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芭蕉清禅师法嗣·芭蕉继彻禅师》:“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18、高枕安寝见“高枕而卧”。《汉书·匈奴传下》:“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19、才高运蹇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司马貌虽然出言无忌,但此人因才高运蹇,抑郁不平。”
20、正大高明形容为人正直,学识高超。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实耳。”
21、高人逸士清高洒脱不慕名利的人。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
22、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2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4、高不凑低不就犹言高不成低不就。《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其间也就说过几家亲事,高不凑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
25、高世骇俗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26、高步通衢见“高步云衢”。《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27、清风高节喻人品格纯洁,节操高尚。唐·牟融《题赵友》诗:“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28、福寿年高年高:年龄大。有福有寿,长命百岁。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他道我福寿年高,着我似松柏齐肩老。”
29、高风亮节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形容人的品行高尚。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30、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31、高壁深垒壁:营垒;垒:军营四周的堡寨。筑起高深的营寨。形容加强防御。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
32、志高行洁志向美好高洁,品行端正严肃。指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梁启超《罗兰夫人传》:“布列梭、布科、鲁卡埃诸贤……年少气锐,志高行洁。”
33、高门大屋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34、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35、高才绝学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
36、高举远蹈举:起飞;蹈:踩上。指远离官场,隐居起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五柳先生上》:“唯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37、自视甚高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
38、秋高气和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却说小燕便服轻车,叫车夫径到城南保安寺街而来,那时秋高气和,尘软蹄轻,不一会已到了门口,把车停在门前两棵大榆树荫下。”
39、高位厚禄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汉书·董仲舒传》:“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
40、高义薄云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宋书 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41、驷马高车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东汉 班固《汉书 于定国传》:“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
42、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多形容目光远大。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遂把这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
43、高垒深堑垒:军营四周的堡寨;堑:壕沟。高高的堡垒,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
44、高才大德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贤弟,论你高才大德,博学广文,为何不进取功名。”
45、驰高骛远驰:追驰;骛:从事,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构思落笔之初,未免驰高骛远。”
46、高冠博带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47、高鸟尽,良弓藏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48、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49、高低不就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尚未许人。”
50、高爵重禄爵:爵位,官爵;禄:俸禄。泛指爵位高,俸禄厚。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看官们,你道征伐是一刀一枪事业,胜负未分,晋王乃隋亲王,高爵重禄,有甚不安逸,却要做此事?”
51、高人雅致雅致:高雅的情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优雅情趣。明·周楫《西湖二集·宿宫嫔情滞新人》:“耽山玩水,此是高人雅致。”
52、眉高眼下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白雪遗音·世态炎凉》:“世态炎凉如作戏,眉高眼下,且自不提。”
53、年事已高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南史·虞荔传》:“卿年事已高,气力稍减。”
54、驷马高门《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驷马高门”谓门第显赫。《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55、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卑:低;迩:近。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56、高下在手同“高下其手”。宋·叶適《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争,宁亟去,无苟徇,亦以此见排于俗。”
57、不知高下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谢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话儿敢说幺?”
58、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59、笃论高言确切高明的言论。清 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笃论高言,谆谆训诫,沃我心灵,开我眉瞆。”
60、首下尻高头向下,屁股翘起。跪拜磕头的样子。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走官阶下,首下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