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改弦易张 | 犹改弦更张。 |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知己乎?” |
2、改邪归正 | 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指不再做坏事。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
3、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
4、朝出夕改 | 朝:早晨。早晨颁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无常,局势混乱。 | 《周书·权景宣传》:“而景宣以任遇隆重,遂骄傲恣纵,多自矜伐,兼纳贿货,指麾节度,朝出夕改。” |
5、乔装改扮 | 改变原来外形,使人不认识他。 | 郭澄清《大刀记》第八章:“继而又道:‘来个乔装改扮,分散突围。’” |
6、改辙易途 | 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 | 宋 杨夔《复宫阙后上执政书》:“前车已覆,后车岂可蹑而行之,固当改辙易途,以取其不倾不蹶。” |
7、改换门楣 |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改变门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 明 宋应星《风俗议》:“为士者,日思居官清要,而畎亩庶人,日督其稚顽子弟儒冠儒服,梦想科第,改换门楣。” |
8、改柯易叶 | 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
9、风移俗改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晋·李氏《先贤行状》:“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
10、怙恶不改 | 怙:坚持。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岂得怙恶不改,又率领众仙布此恶阵?” |
11、改而更张 | 同“改弦更张”。 | 《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
1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13、改俗迁风 |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 《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
14、柴天改物 | 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书 武帝纪赞》:“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
15、朝过夕改 | 形容改正错误快。 | 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
16、改弦更张 | 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变更方针、计划、办法或态度。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
17、改步改玉 | 步:古代祭祀时祭者与尸相距的步数,以地位排列。改变步数,改换玉饰。指死者身份改变,安葬礼数也应变更。 | 左丘明《左传 定公五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 |
18、改换门闾 | ①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②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六出:“一意要读诗书,一身望改换门闾。”元·高明《琵琶记》第四出:“[外怒介]畜生,我教你去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许多说话。” |
19、自新改过 | 自新:自己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 |
20、改往修来 | 谓改变以往的错误,修治来日的善行。 | 《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愿改往修来,自求多福。” |
21、朝更夕改 | 朝:早上。早晨刚变过,晚上又改变。形容施政或言行经常变动不定。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回:“适来又在王伯当面前,说他做人好,怎么朝更夕改,又说他不好?” |
22、更姓改物 |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 《国语 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韦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
23、改名换姓 |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 宋 朱熹《答孙敬甫》:“不必如此隐讳遮藏,改名换姓,欲以欺人,而人不可欺。” |
24、改容易貌 | 改、易:改变;容、貌:神色、相貌。变了神色或模样。 | 《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
25、知错就改 | 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 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 |
26、改头换面 | 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 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
27、朝更暮改 | 早晨刚改过,晚上又变了。形容主意不定,一会儿一个样。亦作“朝更夕改”。 |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战国来尚纵横朝更暮改,至楚汉诛暴秦大业归刘。” |
28、积习难改 | 积习:长期养成的习惯。长期养成的习惯难以一下改正。 | 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真是积习难改,拿起笔,就像扭开了龙头,水荷荷地流个不停。” |
29、变容改俗 | 指改变风貌习俗。 | 《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
30、翻然改悔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 | 宋·黄榦《答梁宁翁书》:“一旦翻然改悔,而欲为善,顾亦何所不可。” |
31、改恶向善 | 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 |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题妄想贪嗔,从今改恶向善,朝上帝礼拜三清。” |
32、改过迁善 | 改正错误,变成好的。指去恶就善。 | 《周易 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33、改操易节 | 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 | 《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
34、改途易辙 | 改变行车轨道,另走一条路。比喻改变方向、目标或做法。同“改辙易途”。 | 清 朱之瑜《端亭记》:“勉吾子改途易辙而合同乎世俗,则告朋友不信,将如何而可?” |
35、翻然改悟 | 翻然:回飞的样子,形容转变很快;悟:醒悟。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 | 《金史·完颜匡传》:“一旦犹子翻然改悟,斥逐奴隶,引咎谢过,则前日之嫌便可销释。” |
36、幡然改途 | 幡:通“翻”;幡然:很快而彻底;途:途径。指迅速地完全改变原来的道路。 | 《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途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
37、改行为善 | 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天子悲怜其意,遂下令曰:‘夫训导不纯,而愚民陷焉。或欲改行为善,其道无由也。’” |
38、累教不改 |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 |
39、改姓易代 | 谓朝代改换。泛指政权更替。 | 《宋书·符瑞志上》:“岁星入太微,内有兵乱,人主以弱。三者,汉改姓易代之异也。” |
40、痛改前非 | 彻底改正以前的错误。痛:彻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错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41、改曲易调 |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 |
42、更弦改辙 | 见“更弦易辙”。 | 明·宋濂《谕安南国诏》:“揆于大义,必讨无赦。如或更弦改辙,择日臤亲贤命而立之,庶几可赎前罪。” |
43、屡教不改 |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也作“累教不改”。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戮子》:“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
44、更姓改名 | 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
45、过则勿惮改 | 过:过错,过失;惮:怕。有了过错,就不要怕去改正。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主忠信……过则勿惮改。” |
46、知过必改 | 知道了过错;必定改正。 | 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
47、朝行夕改 | 朝:早晨。早晨颁布的政令晚上就更改。形容政令无常,局势混乱。 | 《晋书·赵王伦传》:“白书青纸为诏,或朝行夕改者数四,百官转易如流矣。” |
48、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政体容易更改,本性难于变移,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49、翻然改图 | 迅速改变过来,另作打算。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
50、改玉改步 | 见“改步改玉”。 |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蒙古不道,宰割诸夏,改玉改步,人无异心。” |
51、改姓更名 | 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 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
52、改朝换代 | 指旧的王朝被推翻;建立新的政权。引申指时代变化很大;与旧时代的情况大不相同。有时也指外敌入侵。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
53、知过能改 | 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 《论语 子罕》:“过则勿惮改。”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
54、面不改容 | 谓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面不改容,略无惧怯。” |
55、更名改姓 | 见“变名易姓”。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诈传着阿妈将令,着存孝更名改姓,调唆的父亲生嗔,要了头也是干净。” |
56、乔妆改扮 | 乔:做假。乔妆:改变服装、容颜。指化妆改变形象,掩饰本来的身份。亦作“乔装打扮”、“乔装改扮”。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2回:“我今要到十里堡,乔妆改扮访民情。” |
57、改换家门 | 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若到阵上一战成功,但得一官半职,改换家门,可也母亲训子有功也。” |
58、朝闻夕改 | 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 《晋书 周处传》:“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
59、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变。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 | 曾朴《孽海花》第21回:“若说要我改邪归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难移。” |
60、改辕易辙 | 辕:车辕;辙:车走过的痕迹,借指道路。改变车辕的方向,走新的路。比喻改变原来的态度和做法。 |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张秦》:“其初改辕易辙,如枯弦敝轸,虽成声而跌宕不满人耳;少焉遂使师旷忘味,钟期改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