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斑斑点点 | 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 |
2、点头会意 | ①形容机灵乖觉。②表示允可、赞许。 | 《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唤燕青,附耳低言:‘你与我如此如此。’燕青是个点头会意的人,不必细问,火急下楼。” |
3、青蝇点璧 | 见“青蝇点素”。 | 明·张居正《答司成姜凤阿书》:“昔在词林,宿承休问,中见青蝇点璧,每切不平。” |
4、点滴归公 | 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
5、点头咂嘴 | 表示同意、赞赏。 |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老婆儿一旁看了,也不住的点头咂嘴。” |
6、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
7、扇风点火 | 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 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
8、一星半点 | 形容极少。 | 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 |
9、画龙点睛 |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10、顽石点头 |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 晋 《莲社高贤传 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
11、文无点易 | 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 | 《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
12、铄金点玉 | 熔化金属,玷污美玉。比喻毁谤为害之烈。 |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上卷:“皆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点玉之谤。” |
13、点金成铁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真觉大师灵照》:“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
14、蜻蜓点水 | 蜻蜓刚刚接触水面又迅速起来。比喻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 唐 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
15、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 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
16、围点打援 | 一种战术,抽出部分兵力围困据点,然后使用主力部队打击救援据点的援军。 |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练的帝国军人却揣摸不到于而龙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围点打援,目标朝着他?” |
17、一点半点 |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
18、脚不点地 |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
19、画龙点晴 |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20、以点带面 | 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 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
21、青蝇点素 | 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素练。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 | 汉 王充《论衡 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 |
2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23、点手莋脚 |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 |
24、正点背画 | 元代供状文书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点点,书尾画钩,然后让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指民间订立文书契约,有关人看过在背面签字画押 | 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扬州奴你近前来,这纸上你与我正点背画个字者,扬州奴云:‘你着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 |
25、装点一新 | 装点:装饰点缀。经过一番装饰,面貌焕然一新。 |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二卷:“凡诸苑亭榭花木,装点一新。” |
26、点胸洗眼 | 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 | 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
27、摇头不算点头算 | 明确表态 | 老舍《茶馆》:“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
28、点金乏术 | 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 | 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 |
29、点点滴滴 | 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 | 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30、花花点点 | 形容杂乱无序的图案、斑点。 | 浩然《艳阳天》第113章:“他望望天空,天空高远,跑着几片花花点点的薄云彩。” |
31、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 《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32、蝇粪点玉 | 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坏人诬陷好人。 | 唐 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
33、指点江山 |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34、点金作铁 | 见“点金成铁”。 | 清·朱之瑜《答野传书》之八:“尊作遵命僭笔改窜奉上,仍恐点金作铁,贻笑后人耳。” |
35、泥金万点 | 菊花名。 | |
36、朱衣点头 | 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
37、点指画字 | 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指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
38、装点门面 | 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
39、点手划脚 |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只见知观指点扛棺的,正在那里点手划脚时节,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
40、点头称善 | 道:说;善:好。表示赞同。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陈雚以下众人,都点头称善。” |
41、龙门点额 | 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有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
42、点指划脚 |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只见来到肆前,果然一个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点指划脚教人下棋。” |
43、匀红点翠 | 谓涂脂画眉。 | 宋·陈师道《减字木兰花》词:“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风柳腰枝。尽日纤柔属阿谁。” |
44、齐州九点 |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 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
45、一斑半点 | 比喻极小部分。 | 宋·胡宏《胡子知言·复义》:“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患在学道者未见全体,窥见一斑半点,而执认己意,以为至诚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点,见得这些,所以不到极处也。” |
46、点水不漏 | 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 | 《隋唐演义》第四九回:“罗成见线娘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没,点水不漏。” |
47、朱衣点额 | 朱:红色。指科举中选。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8卷:“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 |
48、文无加点 | 见“文不加点”。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祢衡》:“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
49、应名点卯 | 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
50、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 鸳鸯:鸟名,比喻夫妻。乔太守审理案件时将错就错,乱点鸳鸯,将三对夫妻相互错配。比喻胡乱指挥。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听在下说一桩意外姻缘的故事,唤做‘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
51、点头哈腰 | 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
52、幕后指点 | 暗中提醒或背后指点。 | |
53、一班半点 |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 宋·黄庭坚《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 |
54、文不加点 |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 汉 张衡《文士传》:“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
55、煽风点火 |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 |
56、星星点点 | ①形容多而分散。②形容少许或细碎。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88回:“咱爷们要想就往大里想,星星点点算不了事情!” |
57、指指点点 | 指给人点化或背后评论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不象宫里要人。” |
58、红炉点雪 |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 | 《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 |
59、青蝇点玉 | 喻白璧有微瑕。 |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之二:“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 |
60、齐烟九点 | 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 唐 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