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唇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唇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唇齿之邦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2、驴唇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3、饶舌调唇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
4、驴唇不对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5、挑唇料嘴见“挑牙料唇”。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6、鼓唇摇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7、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8、徒费唇舌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9、摇唇鼓舌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10、膏唇岐舌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11、唇焦口燥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12、吹唇唱吼形容喧闹喊叫。《南史·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13、攧唇簸嘴攧:同“颠”。摇唇动嘴。说长道短,背后非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14、膏唇贩舌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15、朱唇玉面指美女。隋·江总《杂曲》之三:“宝钗翠鬓还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16、皓齿红唇皓:白色的样子。齿白唇红。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样。”
17、枉费唇舌白费言辞,不起作用。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18、皓齿朱唇皓:白色的样子;朱:红色。齿白唇红。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打扮粉妆玉琢,皓齿朱唇。”
19、唇竭齿寒见“唇亡齿寒”。《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20、挑牙料唇摇动嘴唇。谓吵嘴,争吵。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寻争觅衅。”
21、努唇胀嘴努:用力伸出或突出;胀:膨胀。形容不欢喜的样子。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3回:“连这等一个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旁气。”
22、反唇相讥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23、摇唇鼓喙犹言摇唇鼓舌。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24、粉面朱唇白面红唇。有时形容面颜姣美。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
25、膏唇歧舌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26、强唇劣嘴谓说话厉害,不肯让人。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也则为公心直道,从没分毫诈。也不是强唇劣嘴,要做乡村霸。”
27、驴唇不对马口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28、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29、摇唇弄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30、鼓舌摇唇同“鼓唇摇舌”。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31、辅车唇齿辅:嘴旁颊骨。车:牙床,即牙床骨。颊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齿。指相互依存的双方。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32、咂嘴弄唇见“咂嘴弄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33、缚舌交唇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34、舌剑唇枪舌如剑,唇象枪。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平日之间,别无甚么买卖,全凭着舌剑唇枪,说嘴儿哄人的钱使。”
35、唇干口燥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36、舌敝唇枯敝:破;枯:枯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费尽了唇舌。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37、鼓唇弄舌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38、费舌劳唇费:耗损;劳:劳苦。比喻说了许多的话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那过善本来病势已有七八分了,却又勉强料理这事,喉长气短,费舌劳唇,劳碌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39、搬口弄唇搬:搬弄;弄:卖弄。指说长道短,挑拔是非或卖弄口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40、共相唇齿唇齿: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41、喉焦唇干喉咙和嘴唇都非常干。形容极力劝说。汉·焦延寿《易林》第13卷:“龙马上山,焦无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
42、搬唇递舌挑拔是非。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43、唇焦舌敝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44、调唇弄舌见“调唇弄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45、舌敝唇焦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46、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元·高明《琵琶记·牛氏归奴》:“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
47、共为唇齿比喻互相辅助。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48、焦唇干舌见“焦唇干舌”。《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49、唇尖舌利言词尖利。
50、铜唇铁舌比喻雄辩的口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51、鼓唇咋舌同“鼓唇摇舌”。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52、薄唇轻言形容多嘴,说话随便。春秋 无名氏《灵枢经 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53、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54、唇齿相须犹唇齿相依。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
55、唇敝舌腐犹唇焦舌敝。
56、唇揭齿寒见“唇亡齿寒”。
57、焦唇敝舌谓费尽口舌。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58、掉舌鼓唇炫耀口才,夸夸其谈。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9回:“妆女的呈娇献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59、徒废唇舌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60、鼻塌唇青形容脸部伤势严重。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唇青,简直不成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