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唇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唇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2、鼓舌扬唇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3、枉费唇舌白费言辞,不起作用。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这官去后,伯伯仍前旧性不改,却不枉费唇舌?”
4、唇如激丹激丹:鲜明的红色。形容嘴唇红润。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
5、唇焦口燥焦:干。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6、朱唇榴齿榴:石榴。嘴唇红润,牙齿像石榴果实那样整齐。形容貌美丽。《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十卷:“两行尽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轻盈,星限柳眉,朱唇榴齿,桃脸蝉发。”
7、管秃唇焦管:笔管,指笔;焦:干燥。笔写秃,嘴唇说干。比喻办事交涉很费力。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虽管秃唇焦,而终无如彼何。”
8、共相唇齿唇齿: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9、斗唇合舌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10、膏唇岐舌犹言膏唇拭舌。岐舌,谓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岐舌,以诳知己。”
11、唇焦舌敝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12、油嘴花唇形容说话油滑虚浮。清·李玉《清忠谱·创祠》:“日日假忙,说道某乡绅叫管家来邀;时时捣鬼,说道某官府着农民相召。止不过油嘴花唇,无非要骗人钱钞。”
13、铜唇铁舌比喻雄辩的口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不得贤弟自来力救,便有铜唇铁舌,也和他分辩不得。”
14、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15、膏唇歧舌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16、唇不离腮比喻关系亲近,经常待在一起。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离腮。”
17、咂嘴弄唇见“咂嘴弄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18、驴唇不对马口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19、唇敝舌腐犹唇焦舌敝。
20、皓齿红唇皓:白色的样子。齿白唇红。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鲁迅《故事新编·铸剑》:“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样。”
21、张唇植髭谓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严复《论中国分党》:“其一则极守旧之人,夙负盛名,为天下所归往,及见西法,不欲有一事为彼所不知不能也,乃举声光化电之粗迹,兵商工艺之末流,毛举糠秕,附会经训,张唇植髭,不自愧汗。”
22、饶舌调唇饶舌,多嘴。调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
23、反唇相讥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24、搬唇递舌挑拔是非。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这个两头白面,搬唇递舌的歹弟子孩儿。”
25、喉焦唇干喉咙和嘴唇都非常干。形容极力劝说。汉·焦延寿《易林》第13卷:“龙马上山,焦无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
26、鼓唇摇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27、摇唇鼓喙犹言摇唇鼓舌。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28、唇尖舌利言词尖利。
29、膏唇试舌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头。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30、皓齿朱唇皓:白色的样子;朱:红色。齿白唇红。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打扮粉妆玉琢,皓齿朱唇。”
31、鼓唇咋舌同“鼓唇摇舌”。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而胥吏衙役辈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32、薄唇轻言形容多嘴,说话随便。春秋 无名氏《灵枢经 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33、鼻塌唇青形容脸部伤势严重。李涵秋《广陵潮》第六五回:“想罢再看看严大成,已打得鼻塌唇青,简直不成模样。”
34、鼓唇弄舌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35、摇唇弄舌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00回:“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36、颠唇簸嘴谓搬弄口舌。《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王家若男若女,若大若小,那一个不欣羡潘小官人美貌,如潘安再出,暗暗地颠唇簸嘴,批点那飞天夜叉之丑。”
37、吹唇唱吼形容喧闹喊叫。《南史·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38、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元·高明《琵琶记·牛氏归奴》:“绣屏前品竹弹丝,摆列的是朱唇粉面。”
39、缚舌交唇缚:用绳缠束。闭着嘴,不敢说话唐·孙樵《逐痁鬼文》:“复有司马安者,攘义盗仁,缚舌交唇,柔声婉颜,狐媚当权。”
40、齰舌缄唇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41、搬唇弄舌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①明 徐某《杀狗记 看书苦谏》:“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轻信。”②许地山《海角底孤星》:“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
42、驴唇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43、唇揭齿寒见“唇亡齿寒”。
44、唇齿之邦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45、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46、齿白唇红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47、唇红齿白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明·胡文焕《琼琚记·桑下戏妻》:“只见唇红齿白,桃花脸,绿鬓朱颜柳叶眉,因此不忍而去。”
48、调唇弄舌见“调唇弄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况在私衙中,料中外人来往,恣意调唇弄舌。”
49、唇辅相连犹言唇齿相依。语本《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50、舌敝唇焦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51、唇竭齿寒见“唇亡齿寒”。《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52、焦唇敝舌谓费尽口舌。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53、膏唇贩舌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54、徒费唇舌徒:白白地。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55、驴唇马觜胡扯,瞎说。
56、费舌劳唇费:耗损;劳:劳苦。比喻说了许多的话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那过善本来病势已有七八分了,却又勉强料理这事,喉长气短,费舌劳唇,劳碌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57、朱唇玉面指美女。隋·江总《杂曲》之三:“宝钗翠鬓还相似,朱唇玉面非一行。”
58、焦唇干舌见“焦唇干舌”。《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59、焦唇干肺谓忧心如焚,肺为之枯干。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顺民》:“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0、唇枪舌剑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