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成语组词有关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不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1、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2、寿不压职谓只论职位,不论年龄。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免礼,免礼!小官欲待还礼来,一了说,寿不压职。”
3、谩上不谩下瞒:欺骗。欺骗上级,对下级无所顾忌。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4、人生路不熟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4卷:“欺他是个单身穷军,人生路不熟,料没有人晓得他来踪去迹。”
5、桀骜不逊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宋 陈亮《酌古论 先主》:“臣恐既解之后,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以拒陛下。”
6、数奇不偶奇:单数;数奇:命运不好;不偶:不遇。指遭遇不顺利。清·汪琬《资政大夫驻防京口协领祖公墓志铭》:“官止于协领,年止于下寿,抑何数奇不偶也?”
7、迫不及待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着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闻请旨。”
8、生不如死活着还不如死去。指人的处境十分恶劣。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十回:“奈因阳世三间,没有我脚踏之地,是生不如死!”
9、饥不遑食同“饥不暇食”。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虽有糇粮,饥不遑食。”
10、见惯不惊经常看到,习以为常。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11、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12、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明 高启《威爱论》:“功或以爱诚有以结于人者,则趋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为哉!”
13、上梁不正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干坏事。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14、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5、不识时务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16、负固不宾同“负固不服”。《宋书·武帝记中》:“自负固不宾,干纪放命,肆逆滔天,窃据万里。”
17、愤恨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张恨水《啼笑因缘》第20回:“家树见她总有些愤恨不平的样子……又不知怎样安慰才好。”
18、居之不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说秦凤梧跟了张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闹在一起,吃喝顽笑,大家知道他是个有钱的财主,恭维他观察长,观察短,秦凤梧也居之不疑。”
19、不厌求详厌:嫌;详:详细。不嫌过于详细。指越详细越好。茅盾《蚀·追求》:“徐子材不厌求详地询问史循自杀的感觉,几次把龙飞的已经到了嘴唇边的话打了回去。”
20、密不可分密:紧密;分:分割。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们俩在我的印象中是密不可分地处于同一个场面之中。”
21、鸡肥不下蛋比喻条件太好了反而做不出成绩。
22、担戴不起指承担不了责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须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
23、不入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宋 费衮《梁溪漫志 侍儿对东坡语》:“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24、不染一尘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郑观应《盛世危言 日报》:“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
25、瓦罐不离井上破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自古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只管做过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
26、戕害不辜戕:害;辜:罪过。杀害或伤害无辜的人。宋·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27、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市:众人聚集的地方。指富贵人家子弟犯了死罪,可以免除服刑。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28、坚贞不渝坚守节操,决不改变。徐迟《牡丹》:“她们不屈不挠、坚贞不渝,任何考验不足以动摇她们。”
29、画虎不成反类狗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转》:“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30、一去不复还复:再;还:回来。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1、锣齐鼓不齐比喻人到不齐或条件不具备。
32、不辱使命辱:辜负,玷辱。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33、分毫不取见“分文不取”。
34、天年不齐谓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张教头道:‘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
35、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36、迷惑不解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37、惶悚不安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4回:“相父今又如此受苦,使孤日夜惶悚不安!”
38、方头不律见“方头不劣”。元·郑廷玉《金凤钗》:“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39、无所不谈没有什么不谈论的。叶圣陶《微波》:“他们无所不谈,谈主义,谈问题。”
40、赏不逾日见“赏不逾时”。《晋书·祖逖传》:“其有微功,赏不逾日。”
41、和而不唱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4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43、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44、干打雷不下雨干:空。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老舍《离婚》:“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45、拓落不羁拓落:形容性情放浪;羁:束缚。性情放浪,不受束缚。《北史·薛安都房法寿等传论》:“法寿拓落不羁,克昌厥后。”
46、接应不暇暇:空闲。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应不暇了。”
47、不拘细节犹不拘小节。《旧唐书 文苑传中 元万顷》:“万顷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
48、犹豫不定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浩然《艳阳天》第12章:“正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马连福来了,真是天遂人愿。”
49、眼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宋·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50、是可忍,孰不可容是:这个;孰:什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梁书·元帝纪》:“毕、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51、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诗经 邶风 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郑玄笺:“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备于一人,其行何用为不善。”
52、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53、白首不渝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54、乐此不疲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55、不可多得得:得到;获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东汉 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56、昼夜不舍昼:白天;舍:止。白天晚上都不停。形容勤奋地学习或工作,到了夜以继日、昼夜不停的地步。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7、避而不谈有意回避;不去谈论。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58、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变以师道自尊,妆模做样,尽自矜持,言笑不苟。”
59、见贤不隐贤:道德高尚的人;隐:隐藏。看见道德高尚的人不去埋没。西汉·桓宽《盐铁论·刺权》:“见贤不隐,食禄不专,此公叔之所以为文,魏成子所以为贤也。”
60、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