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冰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1、钻冰求火 | 比喻徒劳无功。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2卷:“影离响绝,云销雾除,钻冰求火,探巢捕鱼,不足言其无也。” |
2、冰洁玉清 | 比喻德行高洁。 | 《初学记》卷宗十七引《吴先贤传 故扬州别驾从事戴矫传赞》:“猗猗茂才,执节云停,志励秋霜,冰洁玉清。” |
3、冰心一片 |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4、雪操冰心 | 志行品德高尚纯洁。 | |
5、涣若冰消 | 犹言涣然冰释。 | 南朝·梁·王莹《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标理明例,涣若冰消。” |
6、冰清水冷 | 指冷冷清清。 | 《何典》第四回:“初时还有些和尚道士,有家中闹弗清楚,到也不甚觉着。及至断了七,出过棺材,诸事停当,弄得家里冰清水冷。” |
7、虎尾春冰 |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 《尚书 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8、夏虫语冰 | 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9、冰壸秋月 | 喻人品德清白廉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宋史·李侗传》:“愿中如冰壸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 | 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
10、瓦解冰泮 | 瓦器破碎,冰块融解。比喻失败、崩溃或消失。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11、敲冰求火 |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
12、敲冰索火 |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
13、夏虫不可言冰 |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回:“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
14、冰消冻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 《朱子全书》卷四:“见得大处分明,这许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冻解,无有痕迹矣。” |
15、冰天雪窑 |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 《宋史·朱弁传》:“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
16、钻冰求酥 | 酥:酥油,牛羊奶制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东西一定得不到。 | 《菩萨本缘经》卷下:“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
17、冰魂雪魄 |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
18、敲冰戛玉 |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 | 宋·杨无咎《垂丝钓·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 |
19、冰雪聪明 | 比喻人聪明非凡。 | 唐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坐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
20、衔胆栖冰 | 衔:嘴含;胆:苦胆;栖:栖息。嘴里含着苦胆,居住在冰上。形容刻苦自励。 | 《晋书 刘元海载记》:“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 |
21、伐冰之家 |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 《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
22、涣若冰释 | 犹言涣然冰释。 | 唐·权德舆《张隐居庄子指要序》:“盖弘道以周物,阐幽以致用,内外相济,始终相发,其文约,其旨明,累如珠贯,涣若冰释。” |
23、冰天雪窖 |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此时反惮劳乎?’” |
24、炙冰使燥 | 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 晋 葛洪《抱朴子 刺骄》:“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 |
25、冰寒于水 |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26、凛若冰霜 | 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态度严肃,不易接近。 | 宋 曾巩《酬柳国博》诗:“洞无畦畛心常坦,凛若冰霜节最高。” |
27、临危履冰 | 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
28、冰肌雪肤 | 像冰一样的肌肤。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 清·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序:“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 |
29、冰雪严寒 |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 吴伯箫《菜园小记》“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
30、冰消雾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北周 庚信《周大将军琅邪定公司马裔墓志铭》:“都督始州诸军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高山寻云,深谷无景,九地纵横,三门起伏,危峰马束,水险桥飞。遂得谷静山空,冰消雾散。” |
31、冰销叶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
32、走花溜冰 | 比喻吹牛,说大话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你莫象才来的那个和尚,走花溜冰的胡缠。” |
33、冰消瓦解 | 冰消:像冰一样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溃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样。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 晋 成公绥《云赋》:“于是玄风仰散,归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
34、玉骨冰姿 | 像冰一样的肌肤,像玉一样的骨骼。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 | 宋·辛弃疾《鹧鸪天·赋梅》:“若将玉骨冰姿比,李蔡为人在下中。” |
35、冷语冰人 | 用冷酷的话伤人。 | 宋·曾造《类说·〈外史梼杌〉》:“潘柱迎,孟蜀时,以财结权要,或戒之,乃日:‘非是求愿,不欲以冷语冰人耳。’” |
36、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37、艳如桃李,凛若冰霜 | 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又是两个绝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
38、饮冰吞檗 | 见“饮冰食蘖”。 | 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
39、钻冰取火 | 见“钻冰求火”。 | 《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 |
40、卧冰求鲤 | 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 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 |
41、涣如冰释 | 犹言涣然冰释。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75卷:“久即下部血出,并鲜血片,便无痛苦,涣如冰释。” |
42、冰炭不投 | 投:投合。比喻彼此合不来。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今日见面,原想得一知己,岂知谈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 |
43、冰洁渊清 | 犹冰清玉洁。 | 汉 孔融《卫尉张俭碑》:“君禀干纲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轨,冰洁渊清,介然特立。” |
44、若涉渊冰 | 比喻处境艰险。同“若涉渊水”。 | 宋 陈亮《论励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国家之深耻,志在复雠,八年于兹,若涉渊冰,未知攸济。” |
45、冰壶玉尺 | 冰壶:即冰心玉壶;玉尺:玉制的尺。比喻人品高尚纯洁 | 《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
4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47、冰消雪释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靳以《被煎熬的心》:“父亲已经在楼梯口那里等她,好象原想申斥她几句,看到她便什么都冰消雪释的样子,只在急急地问她是不是医院出了什么事。” |
48、冰散瓦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嘏对曰”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49、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 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 《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
50、画水镂冰 | 在水上作画,在冰上雕刻。比喻劳而无功。 | 汉 桓谭《新论》:“画水镂冰,与时消释。” |
51、春冰虎尾 |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52、雾释冰融 | 雾气消散冰块融化。比喻疑难消除尽净。 | 明·杨慎《<古文参同契>序》:“苦思精索,一旦豁然,若有神悟,离章错简,雾释冰融。” |
53、镂冰劚雪 | 喻构思新颖精巧。 | |
54、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
55、阴凝坚冰 | 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 《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
56、冰消气化 | 形容事物消失化解,不复存在。 | |
57、如履春冰 | 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 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退思尘忝,如履春冰。” |
58、冰清玉洁 | 清:清澈;洁:洁白。像冰那样清澈;像玉那样洁白。也作“玉洁冰清”。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 西汉 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
59、临深履冰 | 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谨慎戒惧。 | 晋·葛洪《抱朴子·君道》:“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 |
60、日出冰消 | 消:溶解。太阳一出来冰就溶解。形容一下子消失了。 | 《新编五代史评话·晋史》:“石敬瑭见张守一说了这四句,心下自晓得这意义了,那病忽然更醒,如风行云卷,日出冰消。” |